人生,不要為了合群而合群,學會孤獨上路!
從小到大,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經常強調的一句話便是:“你要學會合群,做人要隨和一點”,這句話被大多數人都奉為“人生格言”。但是任何事情都講究過猶不及,太過合群,只會讓自己失去自身的獨特性,淪為庸人。
一、盲目的合群,往往會導致“同流合污”
對於人際交往,老話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現實中,更廣泛的結果是“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在一個群體中,傳播最快的往往不是好習慣、正能量,而是那些“八卦”、陋習。
網上曾流傳這麼一句話:“寢室是墮落的開始,合群是淘汰的起點。”國內的大學生有一個特點,很多人高中三年拼命地努力,終於考上了心儀的大學,然後,便開始沒日沒夜地打遊戲,玩樂墮落。
甚至很多人的本意並非如此,但是為了寢室“兄弟”、“姐妹”的團結一致,都開始加入,美其名曰:放鬆。
一放就是三年、四年,等到快畢業了,一看同期的同學,有的拿著各種證書去面試大公司,有的創業有成,都準備展翅高飛了,自己卻渾渾噩噩,前路迷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合群,也分對象。
二、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說:“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很多人追求熱鬧,不能忍受獨處,但殊不知,這樣,便失去了諸多本該擁有的智慧。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文王被拘禁於監獄時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創作了《離騷》,歷史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一個人,只有能忍受非人的困苦孤獨,才能有非凡的成就。
真正的強者,往往不那麼合群,因為他們有自己執著的追求,願意忍受孤獨,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的研究、探索,而不是聚會閒聊上。
人生,不要為了合群而合群,學會孤獨上路。
在《獨處的藝術》中有這麼一句話: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人太缺乏獨處的勇氣,也因此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實際上,這世界上沒有絕對孤獨的人,一定有和你志同道合的靈魂,再另類的人也會有自己的小圈子。
所以,我們不要逼自己去融入一個不想進的圈子,不必那麼用力逼自己去合群,懂你的人,自然會成為一個群體。
同時,也請你不要小看那些不太合群的人,沒兩把刷子,誰敢做一隻孤狼,有些人你看著孤僻,看著不善言辭,不是他不說話,而是和你無話可說罷了。
他不是沒有圈子,而是他的圈子你夠不上而已。真正優秀的人,大多都不太合群。餘生很長,偽裝很累,請別活得那麼擰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