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微軟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的注意力,正在持續降低。
2000年,人們專注某項事務的時間是12秒,到2013年已經縮短為8秒,比金魚的注意力還要少1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智能手機和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出現。我們的太多時間,被切割成碎片。
那麼,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時間,保持高效的學習能力,就成了我們必須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過去20年,我們漸漸喪失了專注的能力
從電腦到手機,從論壇到微博,從電視到短視頻,從書本課堂到知識付費,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信息數量也在爆炸性增長,注意力也越來越容易被打破。
斯坦福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人一天拿出手機的次數,大約是200次。很多人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機,睡覺前的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手機。
看起來是只是“玩手機”,背後的真實情況是:你的專注力正在被一點點割裂,持續投入一件事情的時間越來越短。這樣結果就是,工作效果差,越來越焦慮。
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全身心、較長時間地投入一件事情,不看手機、不被其他事情打斷時,你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任務完成度也非常好。你也感到很幸福,很自信,進入了一種“ 心流 ”的狀態。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保持這樣的狀態很難。所以,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非常關鍵。
注意力缺失的時代,學習方法更加重要
專注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也需要配合高效的工作方法,比如
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曾得到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認可,為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他曾親自做了關於“番茄工作法”的PPT。
番茄工作法簡單易行,使用時,先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25分鐘後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即可)。
一般情況下,一個工作任務最多4個番茄鐘能夠完成。番茄工作法可以極大提高工作效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公眾號“輝哥奇譚”主創張輝,非常推崇番茄工作法,在實際工作中,他還對番茄工作法進行了升級:
不是以25分鐘為最小工作單元,而以具體工作任務本身來切分。比如寫作,被打亂思路後,很難調整。寫一篇千字文章,快的時候20分鐘,慢的時候50分鐘,那麼無論是20分鐘還是50分鐘,他都視之為一個“大番茄”,在番茄時段全力完成這件事,直到任務完成再休息。
休息也不再是固定的5分鐘,而是插入另外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微運動。即花10-15分鐘,做深蹲起、俯臥撐等力量訓練。運動之後再進行下一個“大番茄”。
不論是傳統的番茄工作法,還是升級版,核心就在於每個番茄工作時間內只做一件事,
心無旁騖。這樣不僅工作成果比平時好,而且也很容易變得更自信,也將逐漸改善你的人生體驗。
高手都在爭分奪秒地強大自己
知識型網紅秋葉大叔,他在網易雲課堂上的付費課程學員超過18萬人,微信公眾號曾被網友推選為“大學生最值得關注的10 個公眾號之一”。
秋葉大叔的成功,除了他本身有深厚的專業知識積澱外,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據說,秋葉大叔有2個手機,4個微信號,每天至少要收到5000條微信消息,同時還要面對各種面談、電話、短信和雜事。
但他並沒有抱怨和逃避,而是用“結構化思維”來處理各種信息。以秋葉大叔創作一篇微信文章為例,他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想主題;
中午休息的時候刷朋友圈、看其他公眾號文章,找兩個靈感素材;
晚上先跟朋友聊聊天兒,就這個話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碰撞靈感;
等到晚上九點鐘,一鼓作氣花一個小時把文章寫出來。
中間還可以找圖片、排版,時間利用率非常高。
秋葉大叔曾說,一個人首先要擁有自己的思考結構框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信息,先用自己的框架過濾一遍,留下有用的,處理馬上要處理的,不需要的全部摒棄。
信息本身是沒有規律的,只有把它結構化以後,才能變成知識和技能。
所以,可怕的不是電子淺閱讀,不是碎片化時間,而是面對它們的方式。
高手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高手都在爭分奪秒地強大自己,哪怕是吃飯的間隙,上下班去地鐵的路上。
學習知識不需要過於沉重,泛知識更能提高思維格局
朋友超姐是一家500強企業高管,二胎媽媽,公眾號作者。雖然每天工作任務非常重,出差也是家常便飯,但過去一年,她寫出了多篇10W+文章,被人民日報、十點讀書等知名大號轉載。
超姐白天上班,晚上看孩子,深夜和清晨寫作,能保證寫作素材、寫作靈感源源不斷地更新,秘訣就一個—— 隨時隨地閱讀和學習。
每天上下班路上,她都會在蜻蜓FM上聽書學習,包括職場、親子、女性、歷史等,聽書過程中,一有新靈感,她馬上隨手記下。每晚睡覺前,她還會聽10分鐘廣播劇。
雖然這些看起來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但超姐說,這些知識的攝入,一方面給了她很多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工作中很多溝通、管理問題,經常會被書裡的一句話“點透”。
很多人也想走出舒適圈,通過閱讀來提升思維格局,但總抱怨沒有整塊的時間。其實,你也可以像超姐一樣,利用工作生活中的間隙,在音頻app上聽書,攝入新知識。
比如國內首家網絡音頻平台—— 蜻蜓FM。近期,蜻蜓FM宣佈內容生態戰略全面升級,一口氣推出包括文化名家、女性、新青年、財經、兒童成長、原創自製、超級廣播劇、影視IP等九大矩陣。只要是你感興趣的,這裡都可以滿足你。
發布會上,高曉鬆與蜻蜓FM聯合推出他的第二檔付費音頻節目—— 《曉年鑑》,在這部中國首檔穿越式漫談音頻節目裡,高曉松以“時光觀察者”的身份,站在50年過往的人生節點上,回望1969-2019年的時代變遷。
從一個普通大眾的眼裡看歷史,你將感受到更多的人情溫度和趣味。正如節目slogan所言,“這是每個人的大時代,這是一個人的曉年鑑。”
經常和高曉松互相調侃的許知遠,在蜻蜓FM的音頻節目——“艷遇圖書館”也非常火。你可能之前在其他地方認識了許知遠,也認識了他身上貼的一些標籤。
而在《艷遇圖書館》裡,許知遠將會帶你走過52 座城市,以一本和這座城市有關的書,和幾位與城市有關的男人與女人,來打開認識這座城市的缺口,重新認識一座城市。
此外,梁宏達的《四大名著情商課》也將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角。節目中,老梁將以四大名著為切入點,用講故事的方式跟你聊聊職場情商的那些事。
《紅樓夢》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最難讀的一本書,蔣勳老師在長達半個世紀反復閱讀《紅樓夢》三十多遍後,也將在蜻蜓FM中從美的角度、從情感出發,為你梳理《紅樓夢》文本中滲透出的細微感覺。
著名作家梁文道的《八分》更加貼近你的生活,在《八分》裡,梁文道從當下出發,重新審視文化現象、社會趨勢、熱點話題,突圍當下媒體對社會情緒的煽動,來回於冷熱之間,來激發你的獨立思考和對價值理解的另一種可能。
在蜻蜓FM,還有軍事評論家張召忠的《局座講風雲人物》,經濟學家管清友的《金融如是說》,知名主持人楊瀾的《楊瀾的私人書單-BIG GIRL養成記》等等內容,涉及超級廣播劇、女性、新青年、財經等多方面。
當然,這些內容並非是我們過去認為的“乾貨型”知識,因為“乾貨型”知識只能解決功用性焦慮,而價值性焦慮還是需要人文知識去解決,一個人的思維和格局也取決於他的人文知識厚度。
不要只顧低頭拉車,而忘記抬頭看路。思維格局才是人生的關鍵,有時候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希望用聽的方式,幫你遇到更大的世界,開拓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