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之後要把臉蓋上,並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任何人都不能改變,自古無數帝王都在尋求延年益壽之術,卻沒有一人如願,比如秦始皇,他派徐福東渡尋找蓬萊仙山,結果徐福一去不復返,再如清朝雍正皇帝,他是一位工作狂人,以至於身體不斷被透支,後來就請江湖方士煉丹,服用丹藥雖然短時間內可以精神煥發,但最終還是因為中毒而暴斃。
古代帝王都無法與生死相抗爭,作為平常人,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地、正確地、科學地看待生命,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和死亡相關的話題,不深聊,只說其中的一項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周朝起就形成了一整套的禮儀制度,“周禮”概括起來有五禮,即吉禮(祭祀之事)為、喜禮(冠婚之事)、賓禮(賓客之事)、軍禮(軍旅之事)、凶禮(喪葬之事),時至今日,大部分禮儀的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凶禮”中有一項卻一直沒變,那就是人死之後要蓋上臉。
人死之後把臉蓋上,這一禮儀雖最早起源於周朝,但有明確歷史事件記載是春秋戰國時期,據記載,當年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對勾踐進行了一番羞辱,然後就把他給放了,伍子胥當時就勸吳王殺了勾踐,否則後患無窮,吳王不僅不聽勸,還逐漸疏遠了伍子胥,最終聽信讒言將其賜死,伍子胥臨死前讓人把自己的眼睛留下,掛在吳國城樓上,聲稱要親眼見證吳國的滅亡。
事情果然應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余載,最後一舉把吳國滅了,吳王夫差臨死前吩咐手下,待自己死後,用一塊布把他的臉蓋上,並說自己無顏面對吳國子民,也無顏面對已死去的伍子胥。
古人這麼做,不排除有迷信的色彩,但我們要尊重古人的智慧,古人這麼做並非完全迷信,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科學分析,大家就知道這一做法的其他目的和作用。
古代醫學水平較低,判斷人是否死亡只能通過心跳和呼吸,如果只是短暫的失去心跳或呼吸,就將其作為死者下了葬,這當然太魯莽,因此中國自古流傳下來“停屍”的習俗,所謂“停屍”,就是死者家屬將死者停放在家中幾日,然後再下葬,停屍期間會用一張紙或一塊布把死者臉蓋起來。
把臉蓋起來,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判斷“死者”是否真死,如果沒有死,“死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呼吸,鼻子或者口的部位會呼出濕氣,將蒙在臉上的紙或布打濕,這樣就很容易判斷,從而避免誤將活人當做死人下葬的事情發生,因為沒在“死者”臉上蓋上紙或布,而把人活埋的事情,中國歷史上確有發生。
把死者臉蓋上,第二個目的是人文關懷,關懷的是死者的親戚和家屬,眾所周知,人死之後因為血液不再流動,肌肉逐漸僵硬,身上也不再有血色,尤其是臉部,表現出毫無血色的煞白,看上去不僅恐怖,還會加重死者家屬悲痛的心情,把死者臉蓋上,很容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