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選擇須考慮哪些因素?
影響個人升學選擇的因素很多,一般上可歸納為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
一、個人因素
- 能力
面對升學選擇時,個人能力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包括你的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
普通能力指的是你的“智力”,即一般性、先天性的智能水准;
特殊能力則是你的“性向”,代表你比較明顯可以區分的專業發展潛能。一般輔導老師給同學進行的“多因素性向測驗”,就是在測量你的“性向”。
而“學業成就”或“學科成績”則是指你在某一段時間,在某一學科上的學習成就,代表的是你“後天的努力程度”。有些人智商高、後天也很努力,所以學業成績斐然;有人智商雖普通,但刻苦耐勞,學業成績表現也不錯;也有智商高但學業成績不佳的情形。這些都說明了先天的資質一定要加上後天的努力培養,否則二者便無法互相平衡。
所以你的“智力+性向+學業成就”,是升學選擇要考慮的第一個要素。
- 興趣
興趣是指你的喜愛。它不同於能力。興趣可以激發一個人去從事某項活動,但卻不能預測職業的成功。
譬如:當你表示對“醫學系”感興趣,將來想要成為一位醫生時,你是否真的具有“智力+性向+學業成就”這方面的能力?
若你喜歡助人,卻忽略了你平日對化學、生物的厭惡,那麼你“念醫科”的選擇,將來難免落入現實(能力不及)與期待之間的落差,而造成遺憾。
因此在你表示對某一科目、科系或其他事物“感興趣”時,先決條件必須是你對該科目、科系是否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 自我期望
自我期望一般會受你的自我認識、生活經驗和學業成就等影響。
譬如:自小出入父母診所的同學,將來成為醫生的自我期望會較一般人來得高;或者語文表現突出的同學,可能會偏向於選擇文教類科系;而歷史、地理表現優異的學生,則可能傾向選擇社會學程。
自我期望也和個人的成就動機高低有密切的關係。
譬如,你越想成為足球員,自我期望相對便高,也愈會要求自己所做的選擇能符合自己對自己的期望。
相對的,如果你成為足球員的動機不強烈,成就動機便弱,在這個部分上的自我期望則會偏低,往往會表現出“沒實現足球員的夢想也沒關系”的態度。
- 性格
性格是個人各種行為特質的總合體,包括了行為方式、態度等,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其獨特性。
在升學選擇與職業選擇的規劃上,能夠依照個人性格的獨特性去發展,成功機會相對會比較大。
例如:一個外向的人,可能較沒有耐性從事專注、安靜的研究工作,而較適合社交型工作;相反的,一個內向的人,較不適合從事社交型工作,反而適合較需要專注、安靜的研究工作。
此外,個人做決定的個性也會對升學選擇有所影響。依賴性較強的同學,往往較難做選擇,一般會要求父母、老師或同學幫忙提供意見、甚至代他作決定;依賴性較低的同學較能主動收集資料、聽取意見,為自己作決定,並為目標全力以赴。
你是哪一種個性呢?
- 對科系、組別的瞭解程度
決定目標前,對目標有明確的認識與瞭解,也是關鍵所在。
你可以請教各科老師、輔導老師、學長,參加校友座談會、認識工作世界座談等,去了解每個學群有哪些科系,並進一步深入認識有關科系。
譬如你想幫助病人,你可以去了解醫療衛生的學群,你會發現,原來幫助病人並非有醫生,除了醫學系,保健系、護理系、臨床心理系、精神醫學等也都可以幫助病人呢。
二、環境因素
-
家庭因素
包括父母的期望、家庭背景、社經地位、手足間的模倣或競爭等。
如何在父母期望與自我期望中達成雙贏共識是重要的。你應向父母反映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期望,溝通彼此的觀念,也要試著去理解父母的立場、能力和期望等,減少誤解與沖突。
若是家中兄姊或親戚等考上理想大學而造成你在升學規劃上有所壓力,你則需要學會衡量自己的情況,找出平衡點,切莫盲目跟從或自貶,或與家人起沖突,而影響你前進目標的力量!
-
學校因素
包括老師的指導、同學的討論或競爭,或友情的影響。
例如以為念理科才顯得“成績優異”,而放棄了自己比較理想的社會學程;或因班上多數同學都選理科,為爭一口氣而勉強自己也唸理科;或為了與好朋友一起進入同一所大學/同一個科系,而做相同的選擇。這些都是同學在升學選擇前應思考清楚,盡量避免發生的事情。
-
社會因素
社會價值觀、社會期許、人才供需狀況、職業發展趨勢等,往往也會影響同學做選擇。
例如:社會上普遍認為工程師、醫生的社會地位較崇高,同學便強迫自己唸自然學程;有的同學認為從商較易賺大錢,而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理想等;有的因為父母從事服務業,便跟著父母走;有的看見技職行業行情看漲,專門技術人員吃香,便順應潮流走。
其實,面對這些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選的沖突時,同學應先確定自己的價值觀,訂定自己的目標,然後慎重作決定。
以上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均會互相影響,而影響高中升大專同學在專業或科系上的選擇;也會影響初中升高中同學在選理科或文商科等的走向。
同學們應就各個因素作全面、通盤的考量,不要僅受限於某項因素,而做出不當的選擇!
祝福大家 腳踏實地,夢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