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在我們的認知中,或許會覺得自私是一個貶義詞。其實並不是這樣,有的時候,你之所以覺得不夠快樂,可能就是因為你太過無私了。那麼,自私會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自私的人不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從臨床中接觸到的一些抑鬱症患者可以發現,他們往往是性格比較溫和,說話斯斯文文,與他人相處過程中很友善的人。然而,那些性格自私,什麼事情都只考慮自己的人,反而不容易患上心理疾病,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抑鬱症往往是由於過度自責引起的。患者傾向於把事情的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善於去反思、去深度思考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思維特質,導致他們容易陷入到自責情緒中難以走出來,最終抑鬱。

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而自私的人則恰好相反,他們不善於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是覺得不好的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別人的錯,和自己沒什麼關係,自然也就不會自責,也不容易體驗到悲觀、消極的情緒了。

雖然說保持自私可以讓我們遠離悲觀、消極的情緒,但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做一個極端自責,或是極度自私的人。我們可以學習這種心理,讓自己也有自私的一面,讓自己適度自私。

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比如,當小組合作的工作中出現了失誤,被領導指責時,我們大可不必自責,覺得自己哪裡做得很不好,拖了團隊的後腿。我們不妨從自私者的角度想想,自己既沒有偷懶、也沒有做什麼損人利己的事情,為什麼要感到自責呢?

這個工作完成的不好,又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說不定拿給其他小組,別人也會完成不好,完全沒必要責怪自己。這麼一想,心情自然會開闊很多,也不會因為工作上的一點小事,就自尋煩惱很久了。

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自私的人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

舉個真實的例子,前段時間接觸到了一個心理諮詢的案例。有一個剛結婚不久的女士,前來哭訴自己的遭遇。她說婆婆在家幫忙帶孩子,但是處處為難她,自己每天下班很累,婆婆卻還抱怨自己不怎麼做家務,沒有盡到責任。

自己想要抱自己的孩子,婆婆也不願意,隨時把小孩抱在手上,彷彿自己就是透明人一樣。當諮詢師問她,有沒有明確的向婆婆表達過自己的訴求。那位女士說沒有,因為她不好意思明說。

心理學家: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

其實,問題就出在這裡。這位女士完全可以試著直接告訴婆婆,自己每天上班很辛苦,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做家務。同時,自己很愛孩子,希望回到家可以多與自己孩子相處。

相信婆婆在聽到這些話後,能夠體會到媳婦的感受,能夠更好的理解媳婦。如果她什麼都不說,婆婆自然難以理解媳婦的想法,畢竟大家都沒有讀心術。

所以,做一個適度自私的人,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去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不是一件壞事。有的時候,適度自私是一種能力,可以讓你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