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會我,學習跟玩樂從不是對立

「孩子都顧著玩,不好好讀書!」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困擾,梁莉芳卻從孩子身上反思到學習的本質:玩就不等於學嗎?成人的學習/工作和玩經常是壁壘分明的兩回事,但對孩子而言,玩和學習不是二元對立的概念,他們透過玩樂學習,也在學習中玩樂。

梁莉芳:孩子教會我,學習跟玩樂從不是對立

照片:Shutterstock

從「教育創新」到「自學力培養」一次搞到新課綱→

不到2個月,孩子就要滿6歲了。他還不大會拿筆,偶爾興致來時,會想要「畫」字。吃飯時,多半是用湯匙加上萬能的雙手,和同齡友伴吃飯時,才會激起他使用學習筷的動力。年齡相近的孩子,可能早就拿筆寫字,甚至會注音符號拼音、自己看書,家裡的小人還得纏著我們讀書給他聽。

身邊總是不乏朋友善意的關切:「你們會不會擔心他上小學會跟不上(課業)啊?」「什麼都不學,這樣真的好嗎?」這些問題的背後,往往有一套對學習是什麼,以及應該是什麼的預設,我們的學習指的往往是很狹隘的智識課程,缺乏對於「學習」可以是什麼的多元想像,包括「教室」在哪裡、誰是「老師」等等。

孩子去的是間被認為什麼都不教的幼兒園。遇到別人問起:「小孩在幼兒園學些什麼?」這類的問題時,我常笑得開懷回答:「就是一直在玩......。」往往對方會回報一臉莫名的表情,覺得我的回答牛頭不對馬嘴。

玩,便是培養對知識的好奇心

我其實很能理解來自其他人的困惑,甚至是質疑,在這個強調「起跑點」有多麼重要的台灣社會,我們竟然放任孩子一直玩,不顧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當年齡相仿的孩子(特別是都會區)已經在幼兒園學習注音符號、讀寫、算數、英文......,寶貴的課後時間用來學習各種才藝時,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忙著做烘培、手工、種菜、聽故事,以及花上大把的時間遊戲。

在幼兒園,他最喜歡的活動是編毛線,最近剛完成一頂彩色繽紛的小圓帽,戴在柚子上,得意的不得了,也讓手作笨拙的媽媽汗顏。我的人生到現在,花了難以計算的時間在智識的學習,回想起幼兒園,我唯一留下的回憶竟然是大班時練習筆畫繁複的「鐵」字。而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的正是享受每個當下,以及培養能陪伴一輩子的生活樂趣。

孩子的幼兒園裡,沒有任何所謂有結構的智識課程,沒有那些得端坐在椅子上的學習,但陪伴他長大的過程裡,我看到對知識的好奇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已經萌芽,或許,這是我們通向與世界連結的本能。

孩子能自己發展學習的興趣

我們沒有太多做父母的哲學,不信奉「黃金關鍵期」的兒童發展論述,也不完全遵循兒童7歲前不接觸智識的慢學理論。伴侶和我一致同意,父母扮演的角色始終是支持,給孩子足夠的養份,讓他長成他會成為的樣子。

大概是3歲多的時候,孩子開始對生活裡充滿的數字感興趣,住在鄉下的我們偶爾進城時,他會注意到大樓電梯裡斗大的樓層數字,沒多久,他開始有數字加減的概念,我一直沒弄懂,孩子怎麼用自己的邏輯學會這些抽象的演算。有一陣子,他著迷於閱讀恐龍百科,喜歡記憶、複誦冗長的中文翻譯名稱,甚至是恐龍的身長體重。我曾經嘗試說服他,這些知識對日常生活無用,但他堅持要認識早已在地球消失絕種的古生物,還宣布長大後要去挖恐龍骨頭。

一來一往說服、拉扯的過程,我理解孩子是獨特存在的個體,不是各種教養論述統合的原則和理論,也不是父母價值的投射。更看到在沒有進入填鴨的教育體系之前,我們的孩子對於探索世界和新知的熱情。

玩跟學從來不是對立

從成人的眼光來看,我們經驗到的學習/工作和玩經常是兩件極為不同的事情。「認真工作、認真玩」的口號用來鞭策自己必須先苦(工作)後甘(玩樂)。但在孩子原本的世界裡,玩和學習從來就不是二元對立的概念,他們透過玩樂學習,也在學習中玩樂。但在成人的世界裡卻是壁壘分明,我們清楚建立學習的框架,嚴陣以待,訂定目標,學習變得成就取向以及和同儕競爭,而不是享受過程中的樂趣。

有位芬蘭朋友來台灣時,送他的孩子去參加游泳課程,沒上幾次,原本喜歡玩水的孩子卻哭著不要再去上課了。和多數兒童才藝學習一樣,游泳課標榜是保證班,上課時強調姿勢標準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在泳池裡一趟又一趟來回的反覆練習。對多數的台灣父母而言,上游泳課最大的目的不就是要學會游泳嗎?甚至是要具備競爭能力。

制式教學,扼殺學習的快樂

但對從小在湖泊戲水長大的芬蘭父母來說,年齡尚小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泳姿正確,達到所謂專業的水準,而是培養在水裡的自在,能親近水、不怕水。朋友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評論:「台灣的游泳課真是種兒童虐待!」或許虐待二字太過沉重,但我們標準化、目的導向、重視成果的學習方式,確實扼殺許多孩子單純的享受學習的自由和快樂。

每次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時,離開校門前,我們會經過一畦菜園,5歲兒常興奮的導覽每班耕種的不同蔬菜,他指著玉米的幼苗,剛冒出頭的空心菜,知道茂盛的地瓜葉下面之後會長出地瓜。

在這些他展示知識是什麼的時刻,做為「想太多父母俱樂部」會員之一的我,一方面希望孩子童年的經驗能成為他日後的養分;另一方面卻也憂慮沒有教室的學習/快樂在他進入體制之後,是不是還能延續?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