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一妻多夫的西藏婚姻
揭秘中國一妻多夫的西藏婚姻
西藏的一妻多夫制總是讓許多人不解,比如夫妻如何同房?夫妻同房,以前的資料記載一般是丈夫在門口放置一個信物表示,其他丈夫就會自然迴避。在昌都調查,則有一種新的方法。有的家庭,丈夫們之間有一種默契,並不需要任何明顯的方法,自然而然就會知道兄弟中誰與妻子同房,如睡覺時兄弟不在,去了妻子房中或睡覺後兄弟離去等。因每天在一起生活,從一些細微的舉動既可知曉,於是其他的丈夫自覺迴避。在一些具體的生活方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總會有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不像某些制度那樣規範,整齊劃一。
藏族這個男性彪捍勇猛的民族,在古代曾是女性中心社會!這個社會最初發生於中亞之游牧部落,並隨游牧部落的固駐一區,而成為女性中心的國家。游牧部落,因為居無屏障,容易受外敵侵襲。所以壯健男子保衛家族,管理牲畜帳幕則委託於婦女與老弱。在對偶婚姻制度尚未嚴格建立以前,這樣社會的婦女,為何具有戰勝勝一切的魔力,緣由有三點:
(一)以性的關係,使男子顛倒。
(二)以掌握衣食資糧之關係,使全群男性無形中受羈勒。
(三)以乳哺嬰孩之關係,博全群愛護。
這樣自然形成為女性中心之製度。因女性一般柔弱,缺乏控制多數的力量。因此只有當其群體發展到十分盛大,常須與他族爭戰時,才會有男子勢力崛起為王,改造為男性中心之社會。假設這個社會長久沉滯於渺小、孤立、和平、幽靜之中,那麼此女性中心製度可能延續到很久。在西藏岡底斯附近,是古代為女性中心社會。它實際上是隋唐時代女國。隋唐迄宋各書之記載西方異國者,多曾志述"女國",或稱"東女國"。它的部位就在在現在的西藏境內。
從藏史《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可以查找到吐蕃以前子從母姓的歷史記述,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諸峰全是女神,遍布藏區的大地之神(即十二丹瑪)也是女神。可見藏族是一個神化和崇尚女神的民族,一首藏族民歌向春季女神發出了這樣的請求:“春季的莊稼女神啊/請賜給我們土水風火吧/我這藏紅花呀/正要紮下根啦”。當人們拜倒在女神足下的時候,也許已經隱約透露出藏民族對其史前母係時代的集體追憶,更容易讓人在想像中去浮現逝去不見蹤影的“東女國”。
在今天的藏區,仍然保存著“一妻多夫”及招贅女婿上門的婚姻制度,和“舅權”至上的婚姻禮俗;女性在家族中起著支配作用。
扎壩一妻多夫實考
"扎壩就有可能是'東女國'80餘城的一個。"任新建研究員通過長期研究和實地考察發現,"東女國"的中心在今天四川甘孜州的丹巴縣至道孚縣一帶,也屬於黨項羌。扎壩也在這個"東女國"的範圍內。由於地處峽谷,與外界隔絕,因而古老習俗得以保留。比如扎壩人住碉樓,就與"東女國"人住高樓相印證;而扎壩家庭以母親為主的母系氏族殘留,更是"東女國以女為王"的寫照。
扎壩人是歷史上失蹤的有名的'東女國'的一個部落殘餘。保留著古黨項羌的語言和'東女國'的習俗。
舅舅當權和搞不清楚父親
"在扎壩,家庭的核心是母親,各種家務事及農活均由婦女完成;舅舅掌權,大小事情必須經舅舅同意或由舅舅做出決定,小孩子也由舅舅養。" 扎壩區工委主任澤仁彭措告訴我們,扎壩家庭人口眾多,關係複雜,連他也只了解了一個大概。
這並非是這位當工委主任的不體察民情,工作疏忽,而是的確這家庭成員的關係有點複雜,甚至連家庭成員自己都不太清楚。扎拖鄉的阿夏拉就告訴我們,如此復雜的關係,他自己有時都會搞糊塗。至於,他在外面還有多少個兄弟和妹妹,"也許只有天知道"。"我們6個兄弟都在外面一妻多夫,家裡的5個侄兒侄女都是我三個妹妹一妻多夫的。"阿拉夏說。"我還好,至少還曉得我的父親嘛,好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父親是誰。"他指著他旁邊的舌本安克說,"他的幾個兄弟,好像都不是一個父親生的。
"飛簷走壁"的愛情
在扎壩,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就要談戀愛找"甲依"(相好)。找到了"甲依",但必須經受"杜苟"(爬牆)的考驗。只有男方爬進了女方的房間,才能得到女方的愛和接納。從此以後,女方家不再閂門,也不干涉,進出猶如自家。也不是所有紮壩小伙子都是爬牆高手,有些爬牆者,由於技術不過硬,在爬牆中途掉下摔死或致殘。但爬不上去,也只能望牆興嘆,與意中人無緣。若要強行求愛,將會被打得鼻青臉腫驅逐出碉樓。
筆直平整而且陡峭的牆體真能徒手爬上去?而且,10米高的樓只需要4-5分鐘?在我們的一再要求下,舌本安克才有些拘束地當著眾人的面展示了他的爬牆技藝。只見,他先用左手卡進牆體的僅能容下3隻手指的小縫隙,然後用右手向前探測,在右手2隻手指卡實時,他的身體開始騰空,就這樣,像一只猴子一樣,他左右兩手交替上行,很快便上升到約4米高的第一層樓。而當他上升到最高4層的窗戶時,我們看了一下時間,僅花去了4分10秒!"真的像一只靈巧的猴子!"
的是眼見為實,這就是"飛簷走壁"的愛情;也只有愛情的力量才能讓扎壩的眾多小伙子練就這身"功夫"。
一妻多夫為哪班?為了保存家庭財產!"一妻多夫是因為要保持財產的不外流"。作為扎壩地區最有知識的人,茨珠曲佩老人曾經在文革後期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上過大學,也曾是紮壩中心小學校的校長,現在是紮壩地區的文教幹事。在當地,他很受人尊敬。
在解釋為什麼有一妻多夫現象時,他認為,在這個貧窮而閉塞的峽谷地區,由於土地和耕地面積少,一個家庭就不能無限的分裂。通過"一妻多夫"的方式,可以杜絕家裡財產的外流。"如果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都各自娶妻生子,勢必會重新組建家庭,重新修建碉樓,置辦生活用具,這是這個地區的人所無法承受的"。"母親在家裡的絕對權威不容更改,如果引進另外人家的一個女子,勢必會改變這種格局。"茨珠老師同時認為,與這個地區尊敬母親,保留了一部分母系氏族傳統有關。
女性要承擔整個家庭的農業種植、牲畜餵養和擠奶等工作和全部的家務事
"從生產力上講,在扎壩,女性的工作量要比男性大得多。" 茨珠老師向我們介紹,當地女性除了要承擔全部的家務事外,整個家庭的農業種植、牲畜餵養和擠奶等工作都是由母親來完成。而男性主要從事副業,修房子、縫紉什麼的。
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四川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新建基本同意茨珠老師的觀點。他認為,母系氏族是人類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候所必經的一個社會階段,是以直系血緣來維繫的家庭關係。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母系社會逐漸被父系社會所取代。但是,在一些生產力不很發達的地區,與外界交流幾乎隔絕的地區,有可能這種母系社會得以保存,"扎壩就是一個典型"。
在一些生產力不很發達/與外界交流幾乎隔絕的地區,一妻多夫制度才得以保存
在其他實行一妻多夫制度的地方,例如昌都,農牧民對一妻多夫婚持肯定的態度,特別是在一妻多夫家庭較多的地區,大受人們的稱道。主要認為幾兄弟娶一個妻子,不但家庭財產不分散,而且家裡男人多,有的做生意,有的干農活,有的放牧,家裡會越來越興旺,越來越富裕。而且兄弟不分家,親人團聚,家人和睦相處,再好不過了。這樣的說法不僅在昌都,在玉樹甘孜也大致相同。基於這種說法,一些學者進一步分析,認為以前康區生產生活水平低下,財產積累不易,特別珍惜,加上勞役多,勞動力缺乏,因此實行多夫制。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也較少爭議。這裡還需強調,老百姓的這種看法十分重要,是這種婚姻家庭廣泛存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