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明白下面這3種人不值得幫助
友誼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能取得多達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又多少朋友。當然,這裡朋友的定義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己”,“知音”,而是一種建立在互惠互利上的人脈。
但毫無疑問,人脈的建立,並不是單純的我幫助你,你幫助我。因為人類的心理十分複雜,有“去”不一定就有“回”。
對於很多閱歷豐富,見過世面的人來說,他們明白,有些人,並沒有讓你去付出的價值。
(1)故意用微小回報,以減輕心理壓力的人
為什麼幫助總是相互的?這可以用心理學上著名的“互惠效應”解釋。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和愧疚感,在這種情感的作用下,我們會傾向於回報對方。
而有些人,則會故意用一些小手段,來減輕這種愧疚感。
比如說,你在對方危急的時刻,借了他一大筆錢。這對他來說應該是一種很大的幫助了,可對方並不想回饋你,於是他在還你錢的時候,通過贈送你禮物,或者請你吃飯的方式,來減輕這種心理壓力。
這樣的話,他就不會認為再“欠”你什麼了。下次面對你的請求,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拒絕了。
對於喜歡耍這種“小聰明”的人,給予他們的幫助是沒有價值的
(2)故意貶低你行為價值的人
別人向你求助了以後,你就應該去幫助他麼?並不是這樣,只有當對方意識到,或者說承認是在尋求你的幫助時,你的付出才是有價值的。
舉個例子,比如你掌握某個技藝,比如說畫畫,可能有親戚朋友會找你來求畫。可對方認為(或者假裝認為),你畫一幅畫只是舉手之勞的事情,所以不會對你的付出表達任何的感激。
表面上看對方是找你幫忙了,實際上他並沒有認同你付出的價值(或者說故意貶低你行為的價值)。這樣的話,你也無法從對方身上得到有價值的回報。
事實上,那些張口就是““反正你也不忙”、“對你來說也就是舉手之勞”,“就花你幾分鐘時間”的人,都是在有意或無意的貶低你行為的價值,以減少自己的愧疚感(從而下次不必給你回報)。
對於這樣的人,你可千萬不能幫。
(3)不承認自己在求助的人
會有人在求助的同時,內心卻不承認自己在求助麼?當然有,而且還很多。這種情況,我們把它稱為“假求助”。
舉個例子,同事(同學)找你幫忙,卻跟你說,這是為了公司(班級)的利益。這種率先把你推到道德製高點上,並把他的求助轉化成為道德要求(集體責任)的行為,就是一種“假求助”。
用了這種方法的人,自然不會有任何心理壓力。因為對方會認為你的幫助是為了集體,是理所應當的。這樣,你的幫助就沒有了一點價值。
結語:會用上面這3種方法的人,心機其實非常的重,對於很多“天真”的人來說,一不小心就會中了他們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