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會造成腦部神經的損傷

孤獨會造成腦部神經的損傷

動物實驗中,被從種群中隔離,置於孤獨狀態下的老鼠出現了腦損傷的跡象。

獨處一個月後,實驗鼠大腦的某些部位神經細胞出現了萎縮。此外,在11月4日的神經科學會年度會議上,科學家召開新聞發布會同時公佈了大腦的其他變化。

目前尚不清楚,對於獨居的人類,腦部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損傷。如果確是如此的話,結果會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考慮一下,在美國數以萬計的被單獨監禁的囚犯和護理機構中被照料的老年人。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Huda Akil表示,研究結果以及其他最近的腦神經學研究清楚地表明,對於社會性動物而言,隔離是有害的。“毫無疑問,它會改變大腦的基本生物學結構。”Akil說。

費城托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Richard Smeyne 和他的同事們在裝有玩具、迷宮和攀爬道具的大型籠子中培養了多代小鼠。等小鼠陸續成年之後,隨即選出數只,並被單獨放到“一個典型的鞋盒籠子裡”,Smeyne說。

Smeyne和同事隨後發現,從復雜的社會關係中抽離,突然進入孤立的狀態導緻小鼠大腦出現了變化。隔離一個月後,神經細胞或神經元的整體大小萎縮了約20%。由於老鼠始終處於孤立狀態,三個月內腦部持續萎縮。

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經過一個月的隔離後,小鼠的神經元中樹突棘的密度突然開始增加——此為一種用於建立神經連接,接收電化學信號的樹枝狀結構——這一現象通常代表著積極的變化。“幾乎就像大腦試圖拯救自己一樣。”Smeyne說。

但到了三個月,樹突棘密度降低到基線水平,這可能是大腦在面對持續的孤獨時自救失敗的跡象。“它試圖自我恢復,但它做不到。”Smeyne說。

研究人員也發現了其他令人擔憂的跡象,包括一種叫做BDNF的蛋白質含​​量,這種蛋白質負責刺激神經的生長。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水平也發生了變化。與分組飼養的小鼠相比,孤立的小鼠在其神經元中也具有更多的DNA斷裂。

研究人員主要檢測了感覺皮層中的神經元——參與信息攝取的大腦區域,以及運動皮層中的神經細胞——負責控制運動的區域。Smeyne說,目前尚不清楚其他大腦區域是否會發生類似的變化。

目前尚不清楚,腦部的變化對小鼠的行為將產生何種影響。在人類中,長期隔離會導致抑鬱、焦慮和精神疾病。智力也會受到影響。孤立的人在推理能力、記憶力和導航能力的發展中會遇到各種問題。

Smeyne正在進行長期研究,旨在找出神經元萎縮對思維技能和行為的影響。他和他的同事們還計劃將孤立的小鼠重新放回到它們成長的社區中,看看腦損傷是否可以逆轉。Akil說,這些類型的研究要搞清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出現不可逆轉的腦損傷前,動物和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孤獨時間是多久?”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