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級的智慧,一定是素與簡
人生,越簡單,越快樂。
“凍齡女神”俞飛鴻有一次接受采訪。
當主持人問她:“這麼多年,能保持較好的身材和麵容,怎麼做到的?”
她說:“和你們相反就可以,不要太忙碌。”
這幾年很少見俞飛鴻出現在鏡頭裡,她甚至沒有開微博、朋友說她也很少發朋友圈,但她一直過得很快樂,每次出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粉絲們也越來越喜歡她。
她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留給家人、留給旅行,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在這人人忙碌又浮躁的時代,真正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慾望簡單,人生重要的事才幾件
當主持人問俞飛鴻都已經升為嬪妃了,就不想再升為皇貴妃、皇後、皇太後嗎?
沒想到她說:“不想,當皇後、皇太後很累的。”
是啊,這些身份、地位對一個沒什麼慾望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慾望太多,即使忙得像陀螺一樣,背負超負荷壓力挨了一日又一日,到頭來結果未必如人意。
如果慾望少一些,把所有精力集中在人生重要的幾件事情上,你會活得更輕鬆愉快,反而容易取得成就。
有一位表情痛苦不堪的中年人去找柏拉圖,他說:“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的生活壓力少一些?我感覺快喘不過氣來了!”
柏拉圖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給了他一個袋子,然後對他說:“走,我帶你到一條石子路,待會兒你把認為漂亮的石頭都撿起來裝進袋子裡。”
來到這條石子路之後,中年人發現這裡的小石頭奇形怪狀,又晶瑩剔透,他不斷地撿石子往袋子裡裝。
走到半路,中年人感覺袋子裡的石頭有些沉了,可是看到漂亮的石子,他還是不忍放棄,繼續往袋子裡裝,就這樣還沒有走到路的盡頭,中年人就感慨背不動了。
這時候柏拉圖哈哈大笑,並對他說:“現在知道你生活的壓力是怎麼來的吧?慾望太多,身上的壓力自然越來越重。”
中年人頓時醒悟過來。
我們絕大多數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我們小的時候,是那麼快活,無憂無慮的,吃飽了睡覺,睡醒了玩耍。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除了食物,我們還想要漂亮的衣服、優異的成績、更好的工作、豐厚的薪資、喜歡的異性,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人在兒童時期每天笑的次數是500次,到了成人每天笑的次數就只有15次,可見隨著我們獲得的越來越多,我們並沒有越來越開心快樂。
周國平老師也曾說:
“物慾帶來的快樂比生命本身的快樂淺和窄,比精神的快樂低。
生命本身的快樂是生命根底裡的快樂,又是自然廣闊天地裡的快樂,既深刻又寬廣,可是物慾不但把生命的單純狀態破壞了,而且遮蔽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快樂。”
精神簡單,做本色的自己
好友雨玲和丈夫剛離婚的幾年,周圍的人都對她指指點點,娘家人也經常數落她,她卻一改往日唯唯諾諾、恐懼膽小的性格。
她去學車考了駕照,開了一個面膜店、承租了一個兒童遊樂場經營,有點空餘時間就看書精進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有次和她聊天,她說:“你就是再好,在別人眼中也有很多問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在乎別人說什麼,只管做最好的自己。”
說得很對,看著她燦爛的笑容,我知道她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的一生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
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
不要過分在乎身邊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在這世上,總會有人讓你悲傷、讓你咬牙切齒,並不是他們有多壞,而是因為你太在乎。
你得學著不去過問、不去關注,做最本色的自己。
不在乎,它就傷害不到你,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就離更好的自己越來越近。
季羨林老先生曾說:
“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
內心和諧的人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她們絕不計較眼前的一己私利與得失,而是關愛自己的身體、慾望、和感受。
人之自身與外在環境都會影響情緒的變化,但她們會保持良好的心態,多讀書、多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的素養,而不把興奮點放在那些負面信息上。
沉靜內心、開闊心胸、從容處事,內心必然和諧。
從《痛並快樂著》到《幸福了嗎?》,白岩松用了10年時間完成,10年過去了,白岩鬆自稱,他更從容了,他說:
“10年前我只是姓白,而現在我的頭髮都白了一半了,更從容,是我在很多問題上不較勁了,明白了自己的聲音只是千千萬萬種聲音中的一種,我開始從容地面對自己和外界。”
這種不較勁的智慧,讓白岩松看上去好像是對自己放鬆了要求,實則是在心智上的又一大成熟。
信息簡單,關注內心的聲音
俞飛鴻沒有開微博,她的朋友們也發現她幾乎不更新朋友圈。
當主持人問她,怎樣和喜歡她的粉絲們保持互動的時候,她卻回答:“我們在心裡交流!”
在這信息爆炸、上班用電腦、下班刷手機、方方面面都充斥著各種誘惑的時代,還能保持這樣信息簡單、不急不躁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這是一種高境界,也是一種大智慧。
在瑞士聖加倫,靠近蘇黎世湖北岸,有一個名為伯林根的村莊。
1922年,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選擇在這裡建起居所,這是一座簡單的兩層石頭房子,他將其稱作“塔樓”。
在這座“塔樓”裡,榮格遠離嘈雜,保持清醒的狀態,創造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文章和著作,進一步支持和發展分析心理學,他後來也被稱作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1969年,導演伍迪·艾倫隔絕了所有電子設備的干擾,耗時44年,用打字機編寫了44部電影,獲得23項奧斯卡獎提名。
JK羅琳在寫作《哈利·波特》小說期間,也會遠離社交媒體。
從這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
越是信息簡單,越能保持深度思考。
越是關注少而精,越能確保精神生活的干淨。
簡單,是對複雜紛繁的人生價值的提煉與昇華。
簡單,是對多彩社會生活的打磨和創造。
我們只有對於慾望、精神、和信息刪繁就簡,才能去除煩躁與復雜,返璞歸真。
生活簡單了,你也就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