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大的失敗,是不肯放過自己
他的英國生父Perry,在他4歲時就離開他,之後有書信來往,12歲之後音訊全無,留下滿目瘡痍的家,他一直以父親為恥,覺得父親是個不負責任的渣男。
但是今年3月,BBC幫他找到了遠在英國的同父異母的兩個哥哥,父親早已去世。
懷著忐忑的心情見了兩位哥哥,隨著聊天的深入,他逐漸還原了父親在心中的形象,知道了他的正義感、幽默感和暴躁的脾氣和當年的窘迫,罕見地流露出欣喜柔軟的表情,看得出,他已原諒了他的父親。
他說:“爸爸曾在信裡說,如果我是一個good boy,他就會幫我搞定所有的事。大概他現在覺得我是good boy了,所以就派兩個哥哥來陪我了。”
人生本就是悲歡離合的合集,放下執著,放下悲傷,才能為快樂騰出空間。
打敗你的不是經歷,而是對自己的絕望
王小波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前幾天,看到浙大博士跳江自殺身亡的新聞,覺得特別惋惜。
寒窗苦讀數十載,該是怎樣的萬念俱灰,才會選擇縱身一躍。
成年人的崩潰,從來都是悄然無聲的。
胡遷是一名才華橫溢的青年導演,拍攝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最佳影片獎,很可惜他沒等到領獎那一天,因為在電影上映前因為生活窘迫而上吊自殺。
他在微博裡寫道:“這一年,出了兩本書,拍了一部藝術片,總共拿了兩萬的版權稿費,電影一分錢沒有,女朋友也跑了。今天螞蟻微貸還不上,還不上就借不出……”
同時他也感慨:“畢業那年,去接那個狗逼恐怖片拍,現在我也改裝個排氣筒橫穿馬路了。之後的幾年還得攢錢,把自己第一部電影版權買回來,兩輛超跑錢,以拍藝術片的收入來看,不去販毒很難做到。”
胡遷無法忍受懷才不遇,對自己很絕望,所以選擇結束生命。
時光是沙漏,回憶是流動的沙粒,不肯放下過去的人,總是將它顛過來倒過去,日夜受盡折磨。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對此有一番獨特的見解,他認為:
時間觀,決定了人生,我們不能總是沉湎於過去,如果要前行,就必須要兩隻腳都站在'此時此刻',如果一隻腳深陷過去的泥潭,另外一隻腳踩在現在,你就需要拔出自己在過去的那隻腳,讓兩隻腳並排站在一起,才能走出現在的一步。
過去無法定義未來,人生是輛疾馳而過的列車,向前看,風景自是繽紛多彩。
那些過去受過的苦,後悔的事,一切的不如意,都暗藏著進階的道路。
變質的感情,選錯的行業,就像已購買的物品,都是沉沒成本,不必再糾纏下去。
我很喜歡一句話:“ 過去的都已過去,何必要跟自己過不去,還過得去,就值得恭喜。 ”
沒有跨不過的過去,只有看不開的人
原生家庭是個聊爛了的話題。
很多人都在訴說過去的苦,控訴父母對自己的傷害,豆瓣有個小組就叫做“父母皆禍害”。
誠然,原生家庭確實會給人帶來傷害,但我們仍然有機會打破命運的枷鎖。
美國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追蹤一群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是妓女、吸毒者。
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這些孩子一生會過得很不好,但事實上,20多年後,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有了健康穩定的事業和家庭。
從來就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都是在一邊療傷,一邊前進,不同的是,有的人更為達觀,更為通透,不計較得失。
戚薇因為《北京女子圖鑑》爆紅,她的過往經歷也進入公眾視野。
她的童年過得併不好,自曝兩歲就遭遇父母離婚,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心情不好時會對她大打出手,責罵她學習成績差或者練琴不認真,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直接拿著大提琴往她身上砸。
換做是別人估計會傷痕累累,對童年充滿抱怨和責備,但是她坦言並不以為意,反而覺得那給了她堅強和勇氣。
《少有人走的路》裡提到,每個人都有一副由自己親手勾勒的心靈地圖,之所以你會活成現在的模樣,並非你見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而恰恰是你給那段經歷賦予了什麼意義,填充了什麼色彩。
我們過得不快樂,很多時候都是觀念在作祟,換個角度看,再傷心的回憶也抵不過時間的沖刷。
凡是過去,皆是序章
劉嘉玲在一則節目中談到了1990年的綁架案和不雅照片。
坦言自己曾掙扎過很長一段時間,但已經原諒了所有人,包括當時綁架她的人:“因為那件事情,我反而長大了,然後我整個人豁然開朗。”
舉手投足間,她散發出強大的氣場,風采不減當年,那是閱盡世事後的睿智,笑對滄桑後的曠達。
有些事一旦發生了就無法挽回,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卻可以關注焦點。
早在《超級演說家》中,劉嘉玲就說過:
我是一個對生命充滿好奇和熱情的人,我不怕冒險,更不怕失敗。身為女人,要在獨立的人生中發現自己的美麗,女人的美麗就是寬容,慈悲,內心強大,對自身認識進化和提升的過程,活出自己的完美人生。
過去的事就讓它隨風消逝吧,然後把焦點放在遠方的星辰大海。
世界這麼美,有什麼理由不笑容以對。
我有個朋友是做外貿起家的,在本地小有名氣,他總是雲淡風輕地聊起自己早年的創業經歷,比如在天橋底下睡覺,或者被擺地攤被城管追,或者拿開水逼退前來討債的人。
這麼悲催的經歷,在他眼中都成了一堆好玩的事,這也是他保持樂觀的秘訣。
負面偏好能讓我們生存,正向錨點卻能給我們快樂。
美國心理學教授海思,提出了“ 心理靈活性 ”的概念,她認為消極情緒的降低、負面情感的消除都不是心理干預的最終目的,提高心理靈活性才是終極目標。
換句話說,我們要靈活地調整心理狀態,學會自我接納。
海思主張“接納與承諾療法”,帶著痛苦一起前進、不僵化,觀察真我、活在當下,過有價值的生活,做出行動追求夢想才是幸福的真諦。
餘生很長,莫要慌張,生活有多麼失望,就有多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