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了你的優勢
會說話,把話說漂亮,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是一個人的本事。
會說話的人,都有分寸感
曾在《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舒服》中看到這麼一個小故事。
一名小助理,非常聰明活潑,言辭犀利,愛開玩笑,無論上學還是工作,一直是身邊人的“開心果”。但是在公司三年了,一直在基層的職位原地踏步。
她很苦惱,向學心理學的朋友請教,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向上司開玩笑造成的。
有一次,上司穿了一身新衣服去上班,灰西裝、灰襯衫、灰褲子、灰領帶。同事都沒有說話,只有她大聲喊著:“哎呀,穿新衣服上班?”上司聽了咧嘴一笑,她接著做了個鬼臉,捂著嘴笑著說:“哈哈,像只灰耗子哦!”
還有一次,有個客戶來公司簽合同。當上司簽完字以後,對方連連稱讚上司的字寫得好。她正好走進辦公室,聽到稱讚聲後,一陣壞笑:“能不氣派嗎?我們頭兒可暗地裡練了三個月呢!”
當時上司和客戶的表情都很尷尬,她也沒多想。不過,從那以後,小助理再也沒接過重要項目的工作。
自媒體人Spenser曾說,“不會說話的人,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錯過了多少一次次成就自我的機會。”
朋友阿爽是團隊中的骨幹,項目內容有一半以上都靠她完成,她的成績有目共睹。但阿爽從不居功自傲,更不邀功,關鍵時刻,還能顧全大局。
一次和客戶討論時,上司遞交的方案客戶不滿意,反而接受了阿爽在現場提供的思路,當場對阿爽讚賞有加。女上司當著下屬的面,被客戶駁回,臉上有些掛不住,阿爽看在眼裡,隨即笑著對客戶說:
“我這個思路之前也是和張總一起溝通出來的,但當時我們都不太確定這個想法是不是夠成熟,就採用了之前那個相對保守的。”
你看,一句話既幫上司打了圓場,也強調了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雙方都有了台階下。上司對阿爽自然更加信任。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分寸感,是一個人對說話對方情感的一個準確的掂量。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能說到什麼程度,如何讓對方感覺舒適,這體現了一個人的智慧和素養。
有分寸感的人都懂得好好說話,展示自己為人處事的高情商;沒有分寸感的人,往往要負“嘴舌”之責,讓人失去好感和信任。
與人打交道時都需要把握分寸,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留三分餘地給人,也留幾分空間給自己,才能張弛有度,進退自如,做事情事半功倍。
會說話的人,都擁有理性表達的能力
會說話的人,大都活得理性而通透。
曾看過一期潘石屹的訪談節目,崔永元做採訪。大家都知道,潘石屹是商業地產領域的領軍人物,因此,崔永元在訪談中特別問了他有關房地產、房價方面的問題。
崔永元問潘石屹:“去年這房子好賣嗎?”
潘石屹迅速回答道:“不好賣,可困難了。”
崔永元:“為什麼?”
潘石屹:“房子多了。”
小崔見潘石屹已經入坑,於是冷笑一聲,反問道:“您都知道蓋得多了是吧?蓋多了為什麼還要蓋?”
潘石屹猶豫了兩秒,立刻機智回應道:“也不會幹別的,只會蓋房子。”
這回答真是太妙了,沒有正面論述,也沒有生氣怒目,而是以幽默化解,四兩撥千斤。
會說話的人,總能理性地表達自己,及時理清關係,既不推諉磨嘰,也不簡單粗暴,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讓別人難堪。
和他們交流,無論我們的話語多沒分量、多沒水準、多沒檔次,他們都能“四兩撥千斤”,游刃有餘地將氛圍保持得融洽,顧及我們的情緒。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是一位這樣的高手。
有一次,在任正非直接面對華為基層員工的座談會上,因為種種原因,一部分員工的提問顯得併不“客氣”,可無論問題多麼尖銳,任正非都如太極高手一般,以柔克剛,將其化解於無形。
比如,一位員工提到:“請您談一下愛護和引導員工的問題。 ”並且舉例說,去年有一個員工被辭退,一是因為他的考評都是C,二是他從不參加工作之餘的活動。但是,期間領導一直沒有找他談過。
“有一次他自評為C時,他的直接上司甚至說:'正好我的A, B,C,D 還差一個。'對此您怎麼看?”
問題很尖銳,它考量的是一個領導者的管理思維。任正非並沒有像大多數普通小老闆一樣,直接責備員工的“抱怨”,而是這樣回答:
這就像1957年抓右派,我們抓右派時指標差一個,誰去上廁所納稅就是右派了。我們管理水平低的領導就是這樣。如果你描述的事實準確的話,那我認為你的主管領導水平太低,需要好好改正……你要尊重前任領導,搞好關係,不至於產生衝突和矛盾,讓主管領導給你開一條小路, '嘟嘟嘟'你就過去了……
任正非不僅沒有迴避提問,而且還以極其幽默的方式消除誤解,鼓舞人心。
“人生總是會有挫折的,挫折有時候對你來說也是一種財富。”
任正非的回答有具體的講述,也有形象的分析;有嚴肅的解釋,也有幽默的調侃。而員工既能對問題有更加透徹的認識,也能情願接受不同意見。
為什麼?因為聽了老闆的肺腑之言,每個人都感覺非常舒服。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
會說話的人,都懂得尊重別人
作家賈平凹曾寫過一個故事:
朋友有口吃,說話慢。有天路上遇到有人問路,偏偏這個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語不發。過後我問他為什麼不說,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
言由心生,一個人會說話的實質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在說與不說之間,在身份財富之外,為他人考慮不僅是一種體貼,更是一種尊重。
柳傳志的高情商是出了名的,在與人言談間,中國式的智慧往往令人如沐春風,備受尊重。
一位《中國經營報》的記者曾經這麼評價柳傳志:
“我曾多次採訪過他,柳傳志走路、說話都很急,但回答每個問題都會認真思考、從不敷衍。”
作為中國商業領軍人物,柳傳志說話似乎從不擺架子,直截了當,坦率、真誠,有一說一,不會遮掩。
“像很多老人一樣,如果是非正式場合見了面,他會先問你的年紀。如果你答是62年的,他就會說:哦,立南(聯想控股總裁竹立南)也是62年的。”
他說跟柳傳志聊天的情形,就像一個家長總是不自覺地想到自己的子女。
吃飯時他會一直勸你:多吃點!多吃點!保健醫生不讓我吃這些東西。柳傳志喜歡讀史書,讀完還特別喜歡和寫書的人討論。《國運1909》的作者雪珥回憶和柳傳志初次見面時的情景,說“柳傳志甚至對這個初次見面的年輕作家聊到自己的身世、家庭、愛好……興致高處撫掌大笑。”
蔡康永曾經說:“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會說話的人,在開口講話時都懂得平等待人。放下架子、拋開身份、坦誠而直率的表達,是對說話對方最大的尊重。
反觀現實中,身邊總有些人自覺“高人一等”或“強人一籌”,說話做事不換位思考,有時即使是好心,但說出來的話帶刺,也會讓人覺得是一種“惡意”。
比如很多事我們提醒過對方,對方還是會做,受挫了,吃虧了,我們忍不住就會說,“我早就說過”“我就知道會這樣”…… 又比如我們發現對方說錯話或者說謊了,總是習慣當面拆穿。別人背了名牌山寨包,總免不了指指點點,甚至當面戳破。
說話直白並沒有錯,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別人。看破,但不說破,不指責,不馬後砲,給別人留一點餘地,也是一種極大的尊重。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
會說話的人,懂得讓別人舒服
地產大佬馮侖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要問我這些(年薪百萬、千萬)的老總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我的回答是,越是高薪的老總在與其交往中,他越會讓你感到舒服。
越是成功的人,他們往往越待人大度,說話寬厚,言語間處處令人如沐春風。比如華人首富李嘉誠。
2008年,李嘉誠接受香港媒體採訪。
採訪過程中,80歲高齡的李嘉誠認真地聆聽每一位記者的提問,生怕回答得不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採訪,他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說更加自如。
“他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小學生;回答時,一定會看著對方。”
一位內地企業家曾經慕名前去拜見李嘉誠,向他“取經”。回憶這段經歷,這位企業家說,李嘉誠和兒子不僅熱情接見了他,最讓他感慨地是,
會談過程中,李嘉誠好幾次要求兒子考慮到內地朋友可能不太聽懂粵語,改說普通話。同樣取得巨大商業成就的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說:“以溫柔、寬厚之心待人,讓彼此都能開朗愉快地生活,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
會說話的人,都懂得讓別人舒服。
他們不僅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不僅收穫更多的友情、更安穩的事業,還能擁有更多的機會,更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