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裝」,正在毀掉你的人際關係
01
舍友小漓前兩天遇到了一件糟心的事。
上週,幾個朋友幫了她一個忙,為了表示謝意,小漓準備請他們吃飯。
徵得大家同意後,吃飯地點定在了她的一個叔叔與人合夥開的飯店。
點菜時,大家都說隨便,小漓就按自己的了解,點了幾樣比較受歡迎,檔次也比較高的菜。
吃完後,小漓問大家味道如何,多提寶貴意見。
其他人都表示吃得很開心,只有一個朋友皺著眉,似乎吃得不是很合口味。
朋友慢吞吞地說,我覺得都不太好吃,客觀來說,這道菜太鹹了,這道菜又太辣了。
小漓表面不動聲色,表示以後一定會繼續努力的。心裡卻有點小失落,感覺自己的一番心意都被辜負了。
這個朋友繼續說,我說話比較直,你別介意啊。
或許在這個朋友看來,他只是實話實說,不會哄別人高興而已。
但是,即使是實話,也有各種婉轉的說法,毫不掩飾只會給人難堪。
飯菜好不好吃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這份心意的傳達,哪怕只是假裝捧場,說一句“挺好吃的,謝謝你”,彼此就能皆大歡喜。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把說話直等同於真誠和直爽,認為自己只是遵循內心感受。
然而真誠的前提是,真心實意地對待別人,不讓對方為難。
人一生都在學習,說話溝通也是,所謂的“我說話就這樣”,其實就是不願意花心思考慮對方的感受,不肯改變。
標榜自己真性情的人,其實只是情商有點低而已。
訥於言而敏於行,說話前,請用心過濾一遍。那些傷人的話,最好爛在肚子裡,千萬不要把性子直當成口無遮攔的藉口。
把握好人際交往的度,不率性而為,才能相處舒服。
02
電視劇《請回答1988》,有一集的劇情是這樣的。
正煥媽媽羅美蘭要回娘家幾天,於是給丈夫和兩個兒子準備了很多食物放到冰箱裡,囑咐他們要好好吃飯。
羅美蘭離開後,父子三人像脫韁的野馬,把家裡搞得一團亂。
沒過幾天,羅美蘭打電話說要提前回來。父子三人趕緊動手收拾東西,把屋子還原成羅美蘭離開時的樣子。
看到家裡並沒有想像中的凌亂邋遢,羅美蘭卻有些鬱鬱寡歡。她覺得,沒有自己,他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自己在這個家是可有可無的。
正煥看到媽媽失落的樣子,想了一個辦法。
他看到哥哥正在煮拉麵,就裝作不小心,把哥哥的手燙了一下,讓媽媽過來看看。雖然媽媽嘴裡嘟囔著,卻終於有了高興的樣子。
接著又把煤餅摔碎了,說是爸爸摔的。
最後回到自己的房間,把衣服弄亂,讓媽媽過來幫忙找。
羅美蘭由此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相信自己在這個家是不可或缺的。
在自己在乎的人面前,每個人都有玻璃心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得到重視和好評。
而適當的假裝和遷就不僅是對別人的一種體恤,也是人際交往的技巧。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一板一眼的真相,重要的是,給對方一個好的情緒,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鼓勵。
就像有人說的,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只會將對自己有利的“事實”誤認為真實而活。
世界並不是完全的黑或白,那些灰色地帶中藏著太多善意的欺騙和假面的告白。
即便是真話,也請說得好聽一點。因為人生之中遇到的每一份善意,都值得細細呵護。
愛因斯坦說,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
如果肯定和鼓勵就能讓人心情愉悅,希望我們都不要吝惜這種力量。
03
看過一篇文章,作者寫了自己對“特意”的理解。
一次,有朋友到他所在的城市,去他的單位找他。
他看了看朋友手中的紙袋,指出,你是去黃河賓館開會吧。
朋友承認後,他說,那就不是特意,是順便。
在他看來,順便就是順便,特意就是特意,沒有順便特意。
還有一次,他去看一個朋友A,正趕上A要去參加另一個朋友的生日飯局。
過生日的朋友他也認識,只是不太相熟,朋友A硬拉著作者一起去了。
落座之後,A有意替他在壽星面前圓場,XX聽說今天是你的生日,特意過來……
作者雖然明白,這個情境下,按常規他應該附和別人的好意,最起碼也應該用沉默來應對。
但是,他就是非常任性地不想配合。沉吟片刻,他終於開口說,我不是特意,是湊巧。
這句話吸引了一桌人的注意力。
朋友A頓時陷入尷尬,勉強笑了一下,你看你,特意就是特意嘛,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作者沒有領情,說,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可我真的不是特意。
所有人都笑了,A感嘆,哪有你這種人,給你搭好了架子你都不上。
作者的解釋是,無功不受祿。
很顯然,他也明白這種特意不過是一種客氣,是表達某種尊重,但他就是不能容忍這種世故。
他認為,用語言的帽子扣在並不符實的行為上,在本質上就更像是一種情感高壓,甚至近似於詐欺。
雖然作者標榜自己真實純粹,不做作,但也許下次,朋友就不會順道去看他,也不會為他圓場,因為誰也不希望碰一鼻子灰。
人際交往中要留有餘地,這不是圓滑,而是必要的分寸。
不知禮無以立,人生在世,要遵循基本的禮節。
比如,見面時打招呼“你好”,告別時說“有時間一起吃飯”,即使心裡未必是這樣想的。
這無關真偽,而是一種基本的修養。
謊言是社會生活的潤滑劑。
因此,有些出於善意動機的偽飾,就不要揭穿了。
不知進退,陷別人於尷尬之中,這不是隨性,而是自私。
04
在公開場合拆穿別人的各種偽裝,當所有人都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時候,非要把所有事攤開,輕而易舉地把最外面的那層臉給劃破了,最後還覺得自己深明大義。
這一類人,最好敬而遠之。
不管不顧拆穿別人的行為,不是直爽,而是自作聰明。
真正的聰明,是懂得推己及人,多替別人解圍,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裝糊塗。
有位作家說過,平常大家都是裝,裝,不可恥。
無論多麼率性的人,也會有偽裝的時候,不可能完全呈現真實的自己。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採取一種多元化的態度。
盡可能從善意的角度解讀對方的意思,即使看透對方的行為和動機,也假裝遲鈍。
有時候,糊塗不失為一種精明。看破不說破,看穿不揭穿也是一種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