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目標價神話 如夢一場

還記得去年10月轟動一時、將鴻海目標價一舉調高到200元的外資報告嗎?1年過去,200元鴻海的美夢不僅宣告破滅,還導致大批追高的散戶慘遭套牢。其實不僅是鴻海,去年10月國內外券商總計出具179家上市櫃公司「買進」等級以上的報告,卻僅有78家於近一年看到目標價,達成率不到5成。

一般而言,國內外券商都會配置產業研究員查訪上市櫃公司營運概況,並撰寫研究報告,不過,投資人若盡信券商給予的目標價,不僅容易輕率追高,更可能因期待股價「一山還有一山高」而死抱不放,最終慘遭套牢、甚或成為主力倒貨的對象。

例如去年10月30日,麥格理證券一篇洋洋灑灑200餘頁、上調鴻海目標價至200元的研究報告振奮市場,然而1年後200元的鴻海早已成為笑話,更害慘了當時興奮追搶的小散戶。

券商喊出的目標價是12個月內上看的股價,扣除因合併下市的日月光、昱晶,去年10月市場上共有179家公司獲得法人「買進」等級以上的評等,不過如今檢視,僅有78檔曾達到法人喊出的目標價,達成率僅43.6%。

除了鴻海200元神話成為雲煙外,當月國內券商曾以「強力買進」將工具機股力山目標價喊到130元,不過隨著中美貿易戰開打,工具機產業腹背受敵,最高價僅來到75元;另鑽全最高價84元,也與外資券商喊出的150元相去甚遠。

當然也有飆過目標價數倍的個股,例如被動元件股華新科、國巨,當時市場最高目標價僅分別看到90元、270元,今年卻飆漲至491.5元、1,310元天價;另外聲學元件廠康控-KY最高目標價僅看到255元,股價也曾一度飆至624元。

有券商大老有感而發指出,雖然國內外券商都會喊出目標價,但外資不受台灣法令約束,加上客戶多也是外資,對台股影響力夠深,市場把外資目標價奉為圭臬,極度渲染,小股民手上資訊不多更容易盲從,主管機關應好好正視此一現象,免得法人目標價不僅沒有成為投資人的應許之地,反倒成為散戶的死亡陷阱。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