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洪蘭:跟風式育兒正在毀掉你孩子的未來!
1 看似有理有據的「大腦開發」
很多人被告知:大腦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開發。很多培訓機構以這個理論為基礎,鼓吹所謂右腦開發、潛能開發。
唐漢(化名)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工專業,對這個理論深信不疑的他,早早就把女兒送到了某智力開發培訓班。懂事乖巧的女兒沒有哭鬧,跟爸爸約好接送的時間後,揉一揉眼眶就坐到位子上,在老師的安排下,開始用左手練習畫圓圈。
培訓班的老師卻說,孩子來得太晚了,回家得多練習,才能趕得上大家,而他的女兒還不到5歲。唐漢沒想那麼多,不缺錢的他給孩子挑了這個最貴最有名的培訓班,希望通過早期的腦開發,讓女兒以後可以學得更好更輕鬆。
他還陸陸續續給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最後除了鋼琴以外,其它都「暫時看不出效果」,但唐漢對自己的安排很滿意。
上小學的時候,「效果」出來了。由於長期練習左手寫字,孩子無論是左手還是右手,寫字都歪歪扭扭的,握筆的姿勢不對,而且對寫字完全沒有耐心。
心急的唐漢趕緊上網找了一家書法培訓班,女兒卻朝他大叫「爸爸,我不去!」隨後把房門一摔,半天都不跟爸爸說話。唐漢第一次見女兒發這麼大脾氣,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大腦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開發。」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被許多所謂「智力開發」、「潛能發掘」的培訓機構當做宣稱語,很多家長深信不疑,成天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種培訓班。
有些謠言真的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
但是追蹤這句話的來源,卻是20世紀初美國世界博覽會上一個攤位的廣告語,毫無科學依據。
一個多世紀後,要反駁這個謬論也非常簡單,因為腦科學的研究與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直接看到這個人在思考、記憶、說話、聽音樂時大腦的工作情形了。
大腦掃描圖像
台灣著名腦科學家洪蘭在實驗中發現,當盲人在摸讀盲文點字時,他大腦中的視覺皮質會被觸覺召喚過去用。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視覺皮質就會開始改變,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大腦的神經是「用進廢退」的,常用的區塊會因此增大,長久不用的地方會被挪作他用。
從另一個角度看,人的大腦重約三磅,佔我們體重的2%,卻用到我們身體20%的能量。當它用到10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聽任其餘的90%閒著沒事幹的。
現在不少人打著「科學」的招牌,圍繞大腦來設騙局。家長最容易落入這樣的陷阱。孩子的大腦在不斷發育的同時,通過學習和積累,思維水平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2 起跑線上的謊言
除了智力開發,讓家長們神經緊張,不假思索地送孩子進培訓的理由更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而在洪蘭看來,不存在什麼「輸在起跑線上」、「三歲定終生」。在她的書中有這樣一個實驗:
在美國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請大學生到實驗室來學雜技團的拋球。練習前、練習三分鐘後和三個月不碰球後都分別掃描一次大腦。當實驗者把三張不同的大腦圖擺在一起作比較的時候發現,第二張圖的頂葉掌管空間運動的地方特別活化,血流量增多,區域變大。而持續三個月不練習拋球,那些地方又縮小了。而這些大學生早就過了青春期。
其實,在神經學上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回事,實驗已找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這個實驗很清楚地指出:人類大腦可以因外在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個成功的企業一樣,它內部的機動性很強,會隨時因市場需求而調配人力。
大腦是人身上最複雜最精密的器官
現在看來,過去認為「大腦過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變」的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事實上,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所以,起跑並沒有那麼關鍵,重要是良好的心態和習慣,人生是一場長跑。
像這樣不科學的教育觀念還有多少?
3「孩子哭不能抱」
有一個媽媽,聽親戚說孩子不能一哭就抱起來,會慣壞孩子,以後難管教。於是,哪怕孩子哭了幾個小時,她都堅持到孩子不哭才勉強把孩子抱起來。三個月過後,孩子晚上根本不要媽媽,媽媽一抱就哭。長到三歲,孩子跟媽媽一點都不親、動不動就頂嘴,變得越來越孤僻,讓這位媽媽懊惱不已。
老方法早已過時
孩子哭,如果是吃飽了、尿片是乾的,那麼他另外的需求是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嬰兒哭鬧都是有原因的:生理上,餓了、渴了、身體不舒服都會引起嬰兒哭鬧;心理上,害怕,寂寞,環境嘈雜也會引起孩子的哭鬧。0~1歲孩子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媽媽第一時間回應與滿足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本要求。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孩子有個新的玩具,他全神貫注地在玩,玩著玩著頭也不抬就喊了一句:媽媽!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能及時回應:「寶寶,媽媽在」,他就會繼續全神貫注地玩下去。如果沒有回答,孩子會馬上放下玩具來找媽媽,這就是安全感。有時候家長為了逗孩子玩,會躲起來讓孩子找不著,看著孩子驚慌失措的樣子偷樂,其實這都是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在真正建立安全感之前,孩子會反覆確認:媽媽是不是愛我?媽媽會不會及時出現?而媽媽的回應,是讓孩子擁有健康人格的前提。
4 焦慮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
教育不只是智力的開發、知識的學習。就像古時候士兵上戰場前,人們不光為他們打磨武器和鎧甲,還要為了他們召開宴會、鼓舞士氣。而孩子的人生不僅需要智商、情商、證書、學歷,還需要家庭的愛、教養和信念。
「現在的父母都特別容易焦慮,這種焦慮是會傳染的。而焦慮沒有任何的好處,只會增加自己的精神負擔,然後讓孩子急躁不安而已。」洪蘭在她最新的視頻講座中這樣說道。
5 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洪蘭教授在電視節目《台灣名人堂》裡談道:「中國父母的壓力源,可能來自於古語裡說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現在社會不一樣了,孩子出社會,是用長處跟人家競爭的。」
發掘孩子的優勢是新時代父母的職責
在最新的網絡講座裡她說:「很多父母很憂慮,她的孩子未來的工作會被機器人所取代。2007年第一代iPhone手機面世,那個時候我們不能想像到,過了10年它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傳道、授業、解惑,今天只剩傳道這一件事情是父母親或者老師需要給孩子做的,因為其他授業、解惑都要被電腦等高科技取代掉。在高科技的時代,品德最重要。」
洪蘭教授的的教育科學和教育藝術
在未來大數據、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時代,一個人的好與壞、善與惡將無所遁形,「傳道」、傳遞血脈裡的信念和修養,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6 洪蘭是誰?
1、她是著名腦科學家,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2、她是台灣著名教育家、暢銷書作者
她的著作常年霸佔台灣育兒家教書暢銷榜第一名,銷量過百萬。
3、她是模範好媽媽
她36歲生下兒子曾允中,是高齡產婦。允中雖然是家中獨生子,卻從小就會幫忙擦地板、洗衣服,而且和媽媽感情特別好,特別懂事獨立。後來允中順利考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修信息工程,成為美國矽谷的一名科技精英。
4、她是科學教養理念的傳播者,她受邀在全國各地開展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