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耗費11年「還原200套漢服」 英國電視台也驚艷:要把這種美推到全世界!
我們一直說「傳承傳統文化」,但如何傳承?很少有人知道答案。在漢服界鼎鼎大名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就窮盡心力復原朝代服裝,把那些曾經驚艷過世界的漢服,原原本本展現出來。
▼「中國裝束復原小組」成立了11年,原本只是一個漢服愛好小組,現在卻成長為一個比專家更專業的團隊。他們研究各種專業文獻,還出版了《漢晉衣裳》、《中國妝束》兩本權威著作,成為了熱愛漢服的人繞不開的參考資料。
▼英國「LION TV」慕名而來,想把這種極美的中國服飾推薦給全世界。外交部也高度認可「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研究成果,還邀請他們代表中國,在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上展示真正的中國正統漢服。
▼「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創始人名叫劉帥。他本來是一位畫家,愛上漢服後,才改行去學服裝設計。在他看來,王公百姓、兵卒將士、歌舞仕女、山野村夫,不同人物的服裝有不同的韻味。秦漢大氣、魏晉風流、唐風傾國、宋明流韻,歷朝歷代各有風采。
▼劉帥21歲時的心願,就是帶領小組將真正的華夏風貌一一還原,哪怕窮盡畢生心血也甘願。2007年,這個年輕的團隊正式出發,小組組員年齡在20歲上下,他們有同樣的夢想。
▼想要還原古代服飾,第一步就是考據,但古書記載、出土文物太少了。與玉器金屬器不同,紡織品面料易損,經濟價值也比較低,所以少有人問津,反而成為了考古盲區。
▼這沒有嚇退那群熱血逐夢的年輕人,實物少,他們就去研究古畫、壁畫。比如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就詳細繪製了服裝的形制、配色、花紋,更把製作工藝畫了下來。這幅畫給了小組很大的啟發。
▼第二步,是尋找原材料。現代生產力發達,面料的生產技術與過去不同。小組為了徹底還原漢服,到蠶絲的原產地搜集原材料,再對照大量文獻、出土報告,終於做出了滿意的布料結構和花紋。
▼第三步是染色。古代的顏料大多來自植物,小組研究了多種草木染法,用古法上色、固色。他們的配色古色古香,很有韻味,但有些人不喜歡,認為「又土又臟」。這一句輕飄飄的評價,否定了組員們200天的辛苦。
▼要知道,一件全手工絞纈的魏晉襦裙,從草木染色到手工縫製,需要2個人花半年時間慢慢打磨。這11年來,小組中的幾十位組員通力合作,也不過復原了200多件漢服。
▼小組只負責復原,只要把古代的服裝儘可能地100%重現,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接下來是反覆捶打生絲織物使其柔軟,也就是「搗練」。還要反覆扎染,多層暈色,是為「絞纈」。
▼手工縫製需要巨大的耐心;紋樣繪製需要深厚的繪畫功底。在一件成衣出現之前,他們失敗了成千上萬次,終於成功後,很多人卻不理解。
▼對此,劉帥認為,先人的審美太高級了,服飾文化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代表了中國的美學和精神。古人對於美的追求讓人感動,但快節奏的現代人卻越來越粗糙,越來越缺乏儀式感,乃至根本看不懂老祖宗的審美。
▼漢服的復原製作艱難、無人理解,小組卻沒有放棄。人們看不懂,他們就科普,雖然小組已經享譽國際,但他們還是努力科普,幫助更多人理解古人的審美。他們在高校間走秀、宣傳、展示,只有年輕人懂了,漢服的復興才有希望。
▼他們與西安市文物局合作,再現了盛唐氣象;他們還拍攝抖音影片,一秒穿越回古裝。
▼除了漢服,小組從2014年起,還加入了一些專註於古代樂舞復原的成員。舞蹈比服飾更難還原,畢竟古代沒有影片。
▼現在小組已經有了南朝、桑纈、朝代復原體驗,這三個品牌。他們歡迎喜愛漢服的人來工作室親自試穿,切身地體會到古人高級的審美。這種美值得復興,值得傳承。
▼一些漢服愛好者比較偏執,一旦發現漢服的形制不對,就會激動責問。但小組的漢服從來不怕責問,因為每一件成衣都有據可循。
▼這件西漢長壽綉曲裾袍,是根據長沙馬王堆西漢辛追墓出土的長壽綉曲裾袍復原的,色彩、紋樣、尺寸都無比貼近。
▼初唐單刀半翻髻,和錦緣半袖襦裙腰裙,是根據龍朔三年(663),新城長公主墓中的壁畫還原的。
▼這個唐代帷帽仕女參照了吐魯番阿斯塔納187號墓葬出土的唐代彩繪騎馬戴帷帽仕女俑。
▼剛開始他們一竅不通,多次受挫、失敗,但靠著堅持,終於成為專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細小領域,都需投入幾代人畢生的心力去鑽研,方能留住一絲半縷。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小組成員池文匯說:「服飾史是一部看在眼裡、穿在身上的歷史,是一面折射社會歷史最直觀的鏡子。裝束復原小組所做的,是窮盡心力留住漢服之美。」
小組希望,千年前的華服,在後人的想像中不會淪落為「戲服」,而是真真正正傳承下來。漢服的美,值得我們關注。
來源: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