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詳解足部5大穴位位置與功效,配穴位動圖,很實用!收藏起來
大敦Dàdūn《靈樞·本輸》
大敦-體表圖(點擊放大)
【定位】在足大指末節外側,距趾甲角約0.1寸。
【解剖】有趾背動、靜脈;布有腓神經的趾背神經。
【主治】疝氣,血崩,尿血,癃閉,遺尿,癲狂,癇證。
【操作】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針點刺出血。
【配伍】配內關、水溝治癲、狂、癇和中風昏僕;配羶中、天突、間使治梅核氣。
【附註】(1)足厥陰經所出為“井”。(2)《圖翼》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灸。
行間Xíngjiān《靈樞·本輸》
行間-體表圖(點擊放大)
【定位】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蹠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主治】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遺尿,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口喎。
【操作】斜刺0.5~0.8寸。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衝、合谷、、風池、百會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附註】足厥陰經所溜為“滎”。
太衝Tàichōng《靈樞·本輸》
太衝-體表圖(點擊放大)
【定位】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解剖】在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側動脈;布有蹠背神經。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幹,目赤腫痛,下肢痿痺。
【操作】直刺0.5~0.8寸。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瀉太衝、補太谿、復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谿、血海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
【附註】(1)足厥陰經所注為“輸”。(2)肝的原穴。
中封Zhōngfēng《針灸甲乙經》
中封-體表圖(點擊放大)
【定位】在足背側,當足內踝前1寸,商丘穴與解溪穴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解剖】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側;有足背靜脈網,內踝前動脈;布有足背側皮神經的分支及隱神經。
【主治】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胸腹脹滿,腰痛,足冷,內踝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配膽俞、陽陵泉、太衝、內庭洩熱舒肝,治黃疸、瘧疾;配足三裡、陰廉治陰縮入腹、陰莖痛、遺精、淋症、小便不利。
【附註】足厥陰經所行為“經”。
蠡溝Lìgōu《靈樞·經脈》
蠡溝-體表圖(點擊放大)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下三分之一處;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的前支。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小便不利,下肢痿痺。
【操作】平刺0.5~0.8寸。
【配伍】配百蟲窩、陰陵泉、三陰交治滴蟲性陰道炎;配中都、地機、中極、三陰交治月經不調、帶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氣沖治睾腫、卒疝、赤白帶下。
【附註】足厥陰經絡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