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子女帶孩子是應該的嗎?老人的回答扎心了!
幫子女帶孩子是應該的嗎?老人的回答扎心了!
兒孫繞膝,共享天倫,是許多人腦海中的溫馨畫面。在不少年輕父母們看來,讓老人幫忙帶孩子,既減輕了自己的負擔,又讓老人享受了天倫之樂,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但事實上,老人帶孩子導致自己的娛樂時間全部被佔用。老人帶孩子到底是天倫之樂,還是天倫之累?答案未必就只有一個。
最近,網上流傳一位老人帶14個月小外孫的一天時間表:
帶孫子到底是樂是累?很多退休老人也因此展開了討論,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派別:
1無奈派
雖然不願意 但總不好開口拒絕
“我今年剛好退休,本來想趁著還能走,跟老伴多出去旅游一下,現在看來又走不開了。兒子總說讓我們帶孩子是讓我們享天倫之樂,但實際上我們並不願意,可畢竟是自己的孫子,實在不好開口。”
2革新派
兒女自己帶孩子 才會懂得如何做父母
“不是我怕累,而是我認為幫年輕人帶孩子會讓他們無法體會當父母的辛苦,不懂得如何做父母。希望女兒女婿能通過自己撫養孩子,慢慢理解父母在養育他們時經濟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3傳統派
願意帶孫子 可打發退休時光
“我覺得老人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年輕人要拼事業,壓力大時間少,哪有功夫管孩子?老人帶孩子比年輕人有經驗,還可以節省請保姆的費用,也能打發老年時光。”
4時尚派
老人也應有自己的生活
“老人並沒有義務幫兒女帶孩子:辛苦了一輩子,好不容易退休有點錢有點閒,理應有自己的生活,和老伴一起游歷大好河山,如果這時候被孫輩羈絆,再老又行動不便,對這一代人來說並不公平。老人也有理由享受自己的生活。”
子女:也知道帶娃辛苦,實屬情非得已
一位醫生表示,自己周一到周五工作,周六還要做科研,而且還要隨時待命准備搶救病人,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如果沒有父母來帶孩子,自己就無法生孩子了。
在全國,高達86.5%的家庭將“沒人照管”列為生育二孩的最大困難。“家有一老賽過一寶”就成為小輩們的幸福,由退休且身體還硬朗的父母幫著帶小孩,成為許多年輕小夫妻的美好生活向往。
現在生活、工作壓力比較大,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輕松些,過得好一些,更願意去承擔帶孩子這件事,這是傳統一輩幫一輩,談不上“啃老”。也有不少子女認為,“老人帶孩子累是累,但在子女忙於工作無法陪伴他們時,孫輩這些孩子反而能讓他們的晚年有人陪伴,並且在帶孩子過程中享受天倫之樂。”
》》調查:近半數老人表示“不想被捆住手腳”
雖然中國有老人幫助帶孩子的傳統,且73.4%的祖輩是孫輩的主要帶養者,但有48.1%的祖輩是處於“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帶養孫輩的。
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上海0至6歲的孩子中有一半左右屬於“隔代撫養”,到了北京,這個比例更是高達70%。如今,“隔代幫忙”早已不是以享受天倫之樂為前提,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帶娃”成了他們晚年時期一項不可避免的重要使命。
在上海受訪家長中,有95.3%的人認為“有必要發展”托育服務,23.9%的人遭遇過“找不到托兒所”的困難。有調查顯示,在帶養孫輩的祖輩裡,有近半數的老人表示,自己其實並不想被孩子拴住手腳,是實在“沒辦法”才幫小輩們搭把手的。
老人幫子女帶孩子,付出時間與精力,年老的他們本可把自己的退休時光用於去各地走走看看。
“老漂族”的酸甜苦辣,誰能懂?!
“隔代親”的情感所系以及年輕父母無暇分身的客觀無奈,催生了“老漂族”。原本居住在鄉村老家裡的老人不得不進城裡去幫兒女帶孩子,是為了幫助忙不過來的兒女,也是為了跟孫子、外孫有更多相處時間。
數據顯示,北京、上海連續三年成為“老漂族”出行排名前兩位的國內目的地。
然而,口音重、孤獨感、思鄉情結,幾乎是每一位“老漂族”身上的標簽。在他們身上,烙印著為子女奉獻、付出的犧牲,也貼上了漂泊、老去的標簽。有兒孫在旁,不再是“空巢族”的“老漂族”,看似老有所樂、老有所養,但在這一所謂“現實幸福”背後,他們也有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酸:融入障礙讓他們成為“隱形人”
“辛酸、心酸”,讓缺少朋友、想念故土、生活單調的“老漂族”,默默地咽下了對晚年異地生活的不適感。由於性格因素、環境影響,融入障礙阻斷了一些“老漂族”與外界的聯系,讓他們成為社區生活的“隱形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沒有本地戶口,醫保報銷困難,一些“老漂族”甚至固執地不願意去醫院看病。
甜: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無可替代
調查中,一些“老漂族”對目前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感覺幸福滿滿。
“跟隨子女生活,一方面是幫忙照顧下一代,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今後養老。”調查中,半數以上的“老漂族”坦言,隨著孫輩一天天長大,他們也逐漸老去、一天天衰弱,也面臨選擇何種方式養老的考題。對他們來說,與其獨自去養老機構,或是獨自在家養老,他們更願意在離子女不遠的地方從容老去。
苦:溝通隔閡加劇精神苦悶
不少“老漂族”坦言,不同的生活習慣導致的溝通隔閡,加劇了他們在異地生活的苦悶。一位老家在佛山的“老漂”告訴記者,吃早茶是她多年不變的生活方式,也成為親朋好友傾吐心聲的重要場合,但“漂泊”在外幫孩子帶娃的九年裡,這個習慣已經完全消失了,更重要的是,早茶時間的交流也消失了。一位老家在河南農村的奶奶說,她家的小院子門天天開著,經常會有鄉親前來串門,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洗洗曬曬,日子過得簡單又快樂,但住進兒子家的電梯房後,兩年的“漂生活”裡,她連左鄰右舍的名字都不知道,大家每天都關門閉戶,日子過得太沉悶。
辣:三代同堂易產生家庭矛盾
調查還顯示,遠離故土的老人與子女共同生活時,因為孫輩的教育、成長或是各自的生活習慣等問題,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從一定程度上加劇“老漂族”的心理不適感。
“最看不慣兒子和媳婦買買買、不合適又扔扔扔的習慣。”調查中,有老人吐槽,她每周都要幫兒子和媳婦接收5到8個快遞,有時候快遞收到後,兒子媳婦拆開不滿意,要不就隨手給她,要不就穿一次扔掉,“實在太浪費了”。
此外,家庭成員間的飲食習慣差異、個性差異等,也會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專家聲音
上海市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王裕如教授認為,老人“不情願帶孫輩”這是社會開明的進步。以前總認為老人退休在家,如果不幫著帶第三代,就是自私的表現,這種觀念是十分錯誤的。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自主意識在覺醒,他們要在夕陽紅的季節過自己快樂的精神生活。他們在物質上、心理上和情感上更趨獨立,不依賴小輩,更認可“一代養育一代”的做法。“
浦東新區福山證大外國語小學校長馮征崢提出,爺爺奶奶帶孫輩,主要是生活上的照料,但在正常情況下,親子教育的責任主體不能轉移給祖輩,而只能是孩子的父母。“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祖輩的隔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只要小孩開心基礎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孫輩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上的。
現在完全不讓祖輩“插手”或幫一把也不太現實。年輕父母會因為忙於工作而缺少對孩子的生活照料,有的還需要老人在經濟上扶持一下。為此,上海歐美同學會婦委會副主任孫志祥在談及減輕年輕父母育兒的煩惱時提出建議,國家在征收個人所得稅時應直接扣除兒童托育費用。
“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已增設了子女教育支出的附加扣除項目,因此,建議財稅部門屆時也能明確將兒童托育費用列入子女教育支出予以扣除。”她說,還應完善托育人才培養制度,建議設立托育專業人員資格考核制度,也可以吸引包括全職媽媽在內的更多社會人員,通過統一考試獲得資格證,以迅速壯大托育人才隊伍。同時,還應盡快培養一批高層次的托育專業人員,並為托育服務市場儲備更多的師資力量。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祖輩帶孫輩時容易產生的一些弊端。
城市“老漂族”不斷壯大是中國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也反映出中國家庭養老模式的合理性和隔代育幼的現實性。
湖南省社科院教授方向新說,老年人大多會有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習慣自己的“熟人圈”,但他們與包括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交往與熟人熟地等社會支持系統脫離時,可能由此產生壓力感、隔閡感和邊緣感等不良心理感受。對此,方向新認為,子女不能當“甩手掌櫃”,不要以工作忙碌為由,將下一代的生活、教育責任全部壓在“老漂族”父母身上,這樣既容易滋生隔代教育弊端,也可能加重老人們的心理、精神負擔。
對隨遷老人來說,故土的熟悉感不可完全復制,但可以新建人際關系網絡,在陌生的環境裡尋找到合適的適應途徑。方向新建議,一方面,子女可以為父母精心籌劃必要的精神娛樂活動,可以利用假期帶父母四處走走,或是鼓勵父母參與所在社區的文娛活動;另一方面,子女可以多牽線搭橋,讓父母多走出家門、多交朋友,在新的“朋友圈”中讓不良情緒合理疏解,以愉悅的心情投入每天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