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惟仁腦溢血 年輕中風恐與它有關

50歲的音樂人「小胖老師」袁惟仁昨(18)日在上海跌倒腦溢血病情危急,所幸緊急送醫才救回一命。醫師表示,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溢血」,別以為青壯就不會發生腦中風,很多人仗著年輕日夜顛倒又缺乏運動,因而中風的人大有人在,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是高血壓,呼籲30到40歲青壯族,每1、2個月就要測量1、2次血壓,有家族史更要注意。

袁惟仁(圖/微博)©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袁惟仁(圖/微博)

▲音樂人袁惟仁昨(17)於上海跌倒腦溢血,所幸經緊急送醫搶救撿回一命。(圖/微博)

國健署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或稱梗塞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中風是因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在所有腦中風佔比約7到8成;出血性中風則是因供應腦部的血管破裂所造成,在所有腦中風比例中佔2到3成。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無論是出血或梗塞中風,危險因子都包含不能改變的因素年紀大,以及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高、心律不整等可以改變的因素有關。他特別強調,此2類型中風,與血壓未控制好息息相關。

陳龍說,以袁惟仁的出血性中風來說,可能是因高血壓性出血,即血壓未控制好造成的,「血管就像是橡膠管,用久了會硬、還會卡髒東西」,梗塞性中風也是一樣,當血管彈性變差,源頭壓力大,如有高血壓疾病,血管沒了彈性,就可能發生滲血或破掉危機。因此,梗塞性跟出血性中風是有可能同時存在的,像是他曾在臨床上看到許多病例,高血壓性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患者腦部旁邊都有舊有的腦梗塞。

 

此外,陳龍也提到,年輕型出血性中風,也可能是血管瘤導致,但弔詭的是,血管瘤作祟是無症狀的,就算有症狀如半邊不能動、意識昏迷等卻無特意異性,除非有家族史或曾腦血管破掉出血才可能會提高警覺。

「年輕中風者有逐漸攀升的趨勢!」陳龍強調,30、40歲就腦中風者不在少數,據部分醫學報告顯示,年輕型梗塞性中風性則佔4成,年輕人大多不覺得自己健康有問題,經常熬夜或上大夜班,因為違反生理時鐘、壓力等因素,造成自律神經亂掉,導致神經、血管控制失調,血壓是沉默的殺手,年輕人大多不會量血壓 ,每年健康檢查血壓即使高於正常值一點點,只要身體沒不舒服就不會主動找醫師,當發生中風後才回頭想,之前健檢很多紅字沒去看醫師,因此少了預防的措施。

如何預防腦溢血?陳龍強建議,血壓正常值為130/80mmHg,有高血壓者別以為吃了血壓藥就萬無一失,一定要每天按時測量血壓,30到40歲青壯族,每1、2個月就要測量1、2次血壓,有家族史更要注意;每天最好晚上10到11點就入睡,睡滿8小時,現代人工作忙碌難以做到這點,但至少運動應遵守「333原則」才能達到運動效果並維持血管彈性;心房顫動也是中風危險因子,上了年紀的人健檢記得加作心律檢查。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