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尖叫、打人,可能是大腦刺激不滿足

一個3歲孩子,到親子館玩耍,想玩的玩具被搶走了,於是生氣尖叫,甚至動手、咬人,媽媽連忙抓住他。

其實,會出現這些負面情緒與行為,都和沒有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有關。

0-5歲這個年紀的孩子,活潑好動,開始想要自主,語言溝通能力還沒有很好,所以常常有一些情緒出現,愛哭鬧就算了,有些孩子甚至出現不恰當的動作,例如打人、尖叫、咬人……等行為出現,其實這都和孩子發展的能力不足有關,或者是環境中沒有滿足孩子發展需求的刺激。

那麼到底這個年紀的孩子爸爸媽媽該怎麼陪孩子玩,才能發展出好情緒、好行為、好腦力呢?其實,要減少幼兒「尖叫」、「打人」、「咬人」的行為,不能光用説的,可以用四種方法訓練:

一、孩子的大腦需要足夠的觸覺刺激

觸覺、本體覺小遊戲,增加正向情緒

滾滾小壽司&小腳後空翻

二、孩子的大腦需要足夠的本體覺刺激

出力氣的小遊戲,可以增加專注力及情緒穩定

倫敦鐵橋&相撲小選手

三、孩子的大腦需要動手及動腳的感統刺激

許多歐美國家都建議,六歲以下的孩子每天應有1~2小時的大肢體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孩子有好的專注力、學習效率、好體力外,更重要的是,多玩的戶外活動也能滿足孩子感統的需求,也能擁有較多的正向情緒。

這時期的孩子,對世界的探索動機是很強的,什麼東西都想摸一摸、按一按、玩一玩,也常放入口中咬一咬,因為他們要用各種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的事物,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玩具安全及清潔。

手部動作結合視覺發展和認知發展,專注力也影響很大,如果寶寶明明想玩卻容易分心或放棄,會影響寶寶認知的發展,父母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孩子自己找不到適當的玩法,或者是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較低。

因此爸爸媽媽的陪伴對於專注力發展很重要,必要時尋求天才領袖專業人員評估及協助

四、孩子的大腦需要與真人互動的社交刺激

此階段幼兒喜歡觀察其他孩童遊戲,來擴充自己遊戲的方式。父母在陪伴過程中,少「主導」,多「擴充」,例如孩子在玩遊戲時,不要要求他一定要怎麼玩,但你可以在他旁邊示範、引導,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多一點思考。

很多爸媽很擔心自己帶不好孩子,我常說:「怎麼會?你只要肯用心陪伴,就會知道該怎麼跟孩子互動。」而且,一但真心的與孩子玩與互動後,就會這些陪伴的過程中收割,會發現孩子會更愛你這個爸媽,接著你又會再更進一步的了解孩子,這就是一開始願意投資,後面教養接踵而來的正向循環。

反過來,如果一開始你接觸孩子,遇到一點點麻煩就卻步,覺得你自己真不是帶孩子的料,於是就逃回你自己的手機世界裡,對孩子只是玩票性質,那你會離孩子越來越遠,你的教養也會越來越挫折,因為肯花點時間及有品質的陪伴,會幫助你發現自己孩子在成長中的許多變化。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