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磕碰 ,不同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事件回放
濤濤5歲了,這天,奶奶接濤濤放學時,發現濤濤的膝蓋破了一塊皮。老師主動跟奶奶解釋說濤濤是在戶外活動的時候,跑得太快,不小心摔了。濤濤受傷後,老師立刻給濤濤做了傷口處理。老師的說法也得到濤濤和其他小朋友的證實。
但奶奶非常心疼孩子,情緒很激動地指責老師看護不到位,讓孩子受到了傷害。奶奶還說現在正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雖然只是破了皮,但這個部位不知道有沒有傷到關節。
最後,在園長的調解下,老師向濤濤奶奶真誠地道歉,保證以後一定盡心盡力地照看孩子,並帶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確認了這次摔傷沒有對孩子的骨頭造成影響。
自此以後,濤濤家人發現幼兒園老師們對濤濤的確上心多了,時刻留意著濤濤,只是濤濤變得越來越膽小,許多同齡小朋友玩的游戲濤濤都不敢參與,性格也變得內向……
家長放大孩子在幼兒園的磕傷,
會產生什麼後果?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動作協調能力差,玩耍中難免會發生磕碰。” 提及發生在幼兒園的磕碰事件,多數家長言語間都表示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當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時,不少家長的情緒又會很激動,有的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家長可曾想過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後果?
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幼兒園時期的孩子身體動作的協調性還不夠完善,因此,經常會有跌倒和碰傷的現象發生。如果孩子一旦磕到碰到,家長就去幼兒園找老師追究責任,孩子在無形中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我受傷是因為別人的錯,別人要為此負責任。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對逆境、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不小心跌倒了,要讓他自己站起來,讓他知道走路時要小心,如果不小心,還會跌倒。引導孩子學會積極的思維方式——凡事主動自己承擔責任,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人生不僅有“陽光雨露”,也會有“風風雨雨”。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步讓他自己學會承擔責任,並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終成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
孩子對父母依賴性強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小男孩,喜歡爭強好勝,在一起玩就一定會有發生爭執的時候,這時發生磕碰就在所難免。大多數時候,孩子之間的爭端都不是什麼大事情,反而是家長的小題大做容易將矛盾激化。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間的沖突、糾紛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在糾紛中可以提高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堅強的意志。
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爭端,正是孩子學會協調關系,解決沖突的機會。 如果家長和老師過早干預孩子間的沖突,反而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成人的保護,永遠學不會和別人溝通協調的方法,從而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
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磕傷後,家長的過分擔憂,會讓孩子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事,就會刻意地去避免這種事情發生。適當的鍛煉有利於增強孩子骨骼的強韌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可是因為家長的過分關注和叮囑,孩子有可能不敢再有大動作的出現,因此孩子變得膽怯,束手束腳,不再敢於探索未知,逐漸變得不愛動,導致體質下降。
另外,孩子們的友誼是在玩耍跑跳中獲得的,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安全,會讓孩子失去與同伴溝通的機會和玩耍的樂趣,這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性格培養傷害極其之大。
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在幼兒園裡的磕碰現象?
1
不過度緊張
孩子身上小的淤青、擦傷、磕傷等,並不會對孩子帶來傷害。如果孩子本身自己並無心理上的影響,家長只需要對孩子的傷口進行醫護處理即可,甚至沒有追究原因的必要。這對孩子來講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孩子自己會總結為什麼受傷,並避免再次受傷。
2
積極溝通,大事化小
如果孩子的磕傷有些嚴重,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家長要控制情緒,保持冷靜,與孩子和幼兒園老師及時溝通,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如果是幼兒園的責任,且園方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話,那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圓滿解決;如果是自家孩子的責任,則配合園方將後續事情處理好,同時教育孩子學會必要的自我保護方法。
3
不當面質疑老師
孩子在幼兒園裡發生磕碰,最緊張的就是老師,她們恨不得自己受傷也不願孩子受傷。因為當家長把孩子交給幼兒園時,老師就有了一份責任。如果家長對於事情的解決有異議可以單獨找老師或者其他孩子家長商議,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質疑老師,否則會降低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威望,讓孩子對幼兒園有抵觸情緒。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孩子的未來終究需要自己應對,與其為孩子撐起一把雨傘,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自己抵擋風雨。家長們也可以通過處理此事讓孩子懂得對他人的寬容和理解,老師也會因為家長的包容而充滿感謝之心,更加感恩地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