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關乎孩子情商的養成!

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同樣。孩子因為缺乏自製力,所以他們鬧情緒的時刻非常多,也讓父母感覺非常勞累。當孩子在鬧情緒的時候,很多父母容易踩中這些大雷區,傷害孩子也傷害自己。看看下面的解決方法,學會處理孩子的情緒,做積極智慧的父母。

0 1

每次孩子發脾氣,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趕腳。

但是過來人會用經驗告訴你,孩子發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發過的脾氣」是不當回事的。

覺得,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明天媽媽不在》

然而發完脾氣後很重要的一件事—— 溝通和複盤,很多人都忘記去做。

有的時候,孩子正在氣頭上,你轉移注意力之後,他情緒已經平和了,你覺得沒必要再談了。

比如孩子非要買冰棒,你轉頭指給他一隻蜻蜓,他看見蜻蜓忘了冰棒,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時候,我們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隨了我們的願,你覺得既然孩子從了你,就沒必要再談了。

比如超市裡非要買類似的玩具,你拒絕,他大哭,哭完,不再接著要了,你覺得事情不都解決了?

還有些時候,事發時不方便談,但事情過後,你又不知道該從何談起了。

比如,小表弟的生日宴上,女兒應該把點蠟燭、吹蠟燭、切第一刀蛋糕的機會都留給弟弟。

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親朋好友面前,她大發脾氣,在座位上悶悶不樂。

但馬上被分到蛋糕,她又變得開開心心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我的女兒琴四月》

當暴風雨過去,海面平靜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把它們拋到腦後,甚至假裝這些不愉快從未發生過。

但, 如果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做錯事情之後、哭過、鬧過之後,我們不去溝通、不去複盤,就等於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0 2

不如,讓我們先來預想一下孩子的20年後。

假如一個妻子跟她丈夫的相處模式,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方式,那麼他們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也許妻子睡前忘記洗碗,第二天丈夫要衝一碗麥片做早餐的時候,才發現沒有乾淨的碗可以用,而此時他已經要遲到了,他可能會生氣的不吃早飯就出了門。

圖片來源:電視劇《最完美的離婚》

又或者,妻子認為週六的上午,丈夫應該抽出時間帶孩子下樓玩一會兒,但丈夫拖拖拉拉找各種藉口拖延,妻子搖搖頭,只好自己帶著孩子出去玩。

事後夫妻雙方都不再提起這些事,甚至假裝這些事從沒發生過,繼續其他家庭生活。

但是,這樣發展下去,絕不會是一段健康長久的婚姻關係,裡面會摻雜著各種委屈、不滿。

很多時候,我們只想把一些煩心的小事壓到水面之下,然後好似風平浪靜的繼續前行。

但不幸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如果你以同樣的方式養育一個孩子,那麼就會給他的後半生埋下一個禍害。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發完脾氣,事情依然不算結束。

研究表明,當孩子們學習如何以積極的方式處理衝突時,他們的自信和自尊會增強,並且會成為有創造力的問題解決者,衝突雙方的情誼也會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積極應對衝突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個人都冷靜下來,然後回顧發生了什麼。

圖片來源:電視劇《最完美的離婚》

我們談論它發生的原因,談論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後避免的辦法。

也許會有爭吵、也許會有衝突,但是待事情解決之後,我們都知道,彼此的心裡沒留下疙瘩。

對於孩子更是如此,他們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決定的,他們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0 3

我認識一位元朋友,事業有成,兒女雙全,卻總覺得自己不幸福。

說起父母都是怨,他怨父母對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錯怪,也怨父母的獨斷專行。

往小了說,積下的是怨,往大了說,那就是恨。

雖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誤的卻是自己。

圖片來源:電視劇《最完美的離婚 》

如果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種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絕沒有理由的養育之中,那麼長大之後,這些統統就會化為職場裡、婚姻中無盡的委屈。

而發脾氣之後的溝通和複盤,才是所有教育的終點,也是所有關係修復的起點。

拿女兒在小表弟生日宴上發脾氣舉例。

雖然整個後半程她都恢復了正常的快樂狀態,好似這件事已經過去了。

但晚上,她臨睡前,我還是坐到床邊跟她說:

「我們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會上的事。」

「我不想說」,女兒直接蓋住頭。(其實這就說明,在孩子心中,這件事還是一個心結)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我能拉著你的手嗎?」

「不能。」

「我能握著你的腳嗎?」

「不能。」

「我能摸著你的鼻子嗎?」

「不能。」終於是有了一絲笑意。

「那我能抓著哪呢?」

「你可以握一個手指。」她從被子裡探出頭來,伸出食指給我。

「媽媽之前沒有跟你說過,誰過生日誰就是壽星,他才有壽星該擁有的一切特權,我應該先告訴你的。

他有權利邀請別人跟他一起做這件事,但是我們不能喧賓奪主,那就是搶了他的權利,你過生日的時候,也不想被別人搶走這些事對嗎?」

女兒點頭,說:「我不應該那麼做。」

「你覺得你還希望自己沒做過什麼嗎?」我問。

「我不知道。」

「當你用那種聲音、跺著腳跟媽媽說話時,我感覺你不尊重我。」

她低下頭:「對不起,媽媽。」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你跟我道歉之後,我感覺你尊重我許多了。那你覺得媽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嗎?」

「我覺得你不該那麼批評我,因為我也很想點蠟燭、吹蠟燭和許願。」

然後我們討論了等她過生日的時候她就可以做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們可以假裝她過生日,然後找些蠟燭來玩。

最後,女兒在無限憧憬中睡著了。

我知道,這才叫「過去了」。

0 4

捋一捋,其實做好這4個步驟,就能把發脾氣時刻變成可教導的時刻。

▌等待情緒的平靜

在談論發生的事情之前,確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靜。

你不能在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面前講道理。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是他的情緒腦在主導,理智腦早已退居二線,道理此時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大人也一樣,當壓力荷爾蒙充斥著你的身體時,你還沒有準備好進行冷靜、合乎邏輯的談話。

說什麼都不對的情況下,那就先什麼也別說。

▌建立肢體接觸

有科學研究表明,任何愛的觸摸都會觸發催產素的釋放,而催產素會幫助身體進入平靜、放鬆的狀態。

儘量在孩子發脾氣之後抱抱他,或者牽牽手。

任何能夠表明即便你們之間發生了衝突,但你仍然愛他的身體接觸都可以。

▌交流和傾聽

這時候的交流一定是雙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說教、推卸責任,你也應該傾聽孩子的感受。

可以問問孩子:「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覺?」,並對他的感覺回應,讓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 表達儘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高點準備一場審判,那我勸你不如直接放棄。

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洩情緒,試試改變自己的語氣和措辭。

用「我」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說話的語氣沒有尊重你時,你可以說,「 當你用那種語氣說話時,我覺得你不尊重我 。」而不是「你太無禮、太沒教養了。」

只描述實際情況,避免帶情緒。

比如:「 你跺著腳,交叉著胳膊,大喊大叫。」而不是說「你像個無賴、潑皮。」

描述事實,但是不含指責。

比如「 我看見你午飯之後又打開iPad,我們約好了只在上午看一會兒動畫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玩iPad了嗎,你還玩?」

每次孩子與我們發生衝突,就像在心靈上出現了一個小傷口。

而我們複盤、溝通的過程,就像是在清創。

會很痛、會很難,但只有這樣,把委屈、傷心、失望、怨恨統統清理出去,我們的傷口才不會感染、不會留疤,我們的心靈才會依然是一片淨土。

同理,也適用於夫妻關係,朋友關係。

所有的悲傷都該有盡頭,所有的委屈都該有出口,所有的底線都該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淚都不該白流。

比如那些害怕孩子發脾氣、著急哄好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很快就能學會用脾氣控制大人,一得不到滿足,就會鬧脾氣;而那些通過不耐煩、打壓的方式「鎮壓」孩子脾氣的父母,往往會養出一個爆脾氣的、自控力低的孩子,或者一個非常膽小的、連自己的正當權益都不敢爭取。

[https://www.facebook.com/264821307339817/videos/2040402652937125/]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