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東北十八怪, 不知道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東北人

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是眾所周知名的東北三大怪。如今這些老東北的民俗,大多已經在現實生活中消失了,成了歷史和一些老年人的記憶。在這裡將“關東十八怪”一一評說,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老東北過去一些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

第一怪:窗戶紙糊在外

過去東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種冬季御寒措施。東北冬季溫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經常刮西北風,下“大煙兒泡”雪。為了取暖,保持室內的溫度,又不能讓風把窗戶紙刮掉,或者因為屋內外的巨大溫差將窗戶紙弄濕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戶紙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

第二怪:草苫土房籬笆寨

草苫土房籬笆寨是對昔日東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從山上或者草甸子割來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爛的草,後來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

第三怪:煙囪貼在山牆外

老東北漢族房屋一般都把煙囪貼在山牆外。為了讓保持熱度的煙火給房間內帶來更多的熱量,一般都把煙囪緊貼著山牆修築,也有的把煙囪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內,還把煙囪安上“插板”(通常用鐵片)。

第四怪:除病驅邪薩滿舞

薩滿信仰是滿族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薩滿溝通人神兩界,有著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滿族的薩滿分為兩種,一種是氏族薩滿,也叫家薩滿;一種是職業薩滿,也稱野薩滿。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爺太

火盆和火炕、火牆一樣,是過去東北地區冬天取暖的必要設備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並不能滿足人們對“熱”的要求。冬天過於寒冷和漫長,所以早晚要燒木頭或者玉米“瓤子”之類硬柴,然後將碳火放在“火盆”裡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圓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麼技藝,大人孩子都會。泥火盆保溫效果好,搬動也不燙手,用料一般選黃土,到處都有。後來有鐵的、銅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

第六怪:百褶皮鞋腳上踹百褶皮鞋就是靰鞡

也叫烏拉,東北滿族人最先發明和穿著的一種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縫制而成,鞋幫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塊皮子,鞋臉兒帶褶並縫有穿鞋帶的耳子,鞋面可以蓋住腳背。

第七怪:雙腿沒有單腿快

和“雙腿沒有單腿快”類似的還有“馬拉爬犁比車快”等等,說的都是和東北的冰雪有關的“怪”。冰雪一直是東北的獨特景觀,過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凍,到處都是積雪,人們便用“馬拉爬犁”這樣特殊的方式來解決通行的問題。

第八怪:冰上釣魚單線拽

冬季鑿冰捕魚,在關東有悠久的歷史,形式多樣。有的在冰下撒網捕的有的在冰下放置誘魚進去的器具,定期砸冰來取。

第九怪:大姑娘上樹比猴快

生活在東北山林地區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貨的季節,女人們便三五成群地進山打山貨,摘松籽,采猴頭,日積月累練就了一身登高爬樹的本領。

第十怪:大碗白酒輪著喝

過去關東人親友聚會,招待客人或者紅白事兒,尤其在農村,飯桌上除了豐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輪著喝,喝光再滿,盡醉而止。東北人大碗喝酒的習慣,和過去關東的氣候和人的性格有關。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凍,忙碌一天,男人盤腿上炕,燙一壺酒,媳婦給炒幾個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熱炕頭一樣,是典型的幸福生活。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愛

抓嘎啦哈曾經是東北地區漢、滿、蒙等民族比較流行的,具有游獵生活遺風的民間游戲。嘎啦哈滿語發音,是一種用豬、牛、羊的蹄骨和一個布面內裝糧食或者沙子的口袋來進行的一種游戲,口袋上拋過程中,以手翻動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時接住下落的口袋為勝負標准,骨頭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計標准,花樣繁多,幾人一起玩,樂趣無窮。

第十二怪:女人叼個大煙袋

這樣的說法沒“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或“小姑娘叼著個大煙袋”更吸引人,但更貼近現在的生活實際,只是用煙袋抽煙的人,越來越稀少了。如今的農村姑娘抽煙的很少,倒是城市裡的吸煙女子越來越多了。農村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也許還有抽煙袋的習慣。過去女孩子抽煙都是從小學會的,先是就著火盆,抽幾口,把煙袋點著了,然後遞給老人,一來二去就學會了。

第十三怪:養活孩子吊起來

滿族先民的狩獵生活,女人也要騎馬。婦女生小孩難以攜帶,為防備野獸對初生嬰兒的傷害,就用樺樹皮編制成最初的搖車,把孩子放進去,掛在樹上。後來生活條件改善,這樣的習俗被保存了下來。北方漢族也用這樣的方式撫育孩子,只不過悠車掛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車子搖起來,防蒼蠅、蚊蟲,有細微的風,孩子睡得舒坦。搖車、搖籃,悠車等都是大致相同的東西,古時制作一般用樺樹皮,長四尺,寬二尺,兩端呈半圓形,狀如小船。後來多選用椴木薄板,邊沿要漆上顏色,繪制花紋,寫上吉利話等等。

第十四怪:年節喜慶吃豆包

“臘月到,蒸豆包,熱氣冒,香味飄。”說的就是東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雞蛋,色金黃,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團圓美滿,所以過年時家家都要蒸上幾鍋。粘豆包皮用大黃米(學名糜子)面做成。

第十五怪:家家戶戶有醬缸

東北人的家,特別是農村,過去家家門前或小院裡都有一個大醬缸,醬缸都是附近瓦窯燒制的,醬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蓋著,邊角系上紅布條和螺絲帽,最後用“醬缸帽子”(葦子編制,形狀和過去土改地主頭上戴的尖頂紙糊帽子一樣)蓋上。東北的大醬在制作過程中,從選料、烀豆、做成醬塊子、存放、下醬、打醬缸等等,都有很多細節的講究。

第十六怪:不吃鮮菜吃酸菜

關東大地冬季嚴寒而漫長,新鮮蔬菜很難保存,放在外面會凍,放在屋子裡容易爛。過去農村一般人家還挖很深的地窖,來儲存新鮮的白菜和土豆,後來基本上沒了。多年以前,東北的城市和鄉村一到秋季都要買大量的白菜,場面很壯觀,也是一個民生大問題,有專門的機構負責,類似“冬儲辦”。這些菜一部分用來吃鮮菜,大部分用來淹漬。

第十七怪:上貼餅子下燉菜

上貼餅子下燉菜這樣的烹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鍋出。鍋裡又燉菜又烀餅子,菜燉在鍋底,餅子貼在鍋邊。多數一鍋出裡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塊,鐵鍋的四周貼上玉米面的餅子。

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對腦袋

過去東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來睡覺,吃飯,招待客人,取暖等等。這是為了節約柴草,保持冬季室內有足夠溫度的一個辦法,有時祖孫好幾代都睡在一個屋裡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長者都睡在朝陽的南炕,少者在背陰的北炕。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