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千萬別追著給孩子餵飯了,育兒專家:危害超出你的想像!

吃飯是一項需要手眼口腦協調的活動,需要大腦、眼睛、嘴巴、手指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這個過程可以充分促進和刺激大腦組織的發育。但如果家長餵飯,就或破壞這種自主意識——孩子開始認為吃飯是家長的事,自己只是在協助家長完成任務。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意識漸漸薄弱,就會形成消極性格。

說起喂娃吃飯,當媽的都有一把辛酸淚,實在太辛苦了!好一點的能坐餐椅裡喂,還有的,不追著喂根本不吃……可是,追喂的寶寶很容易抵觸,覺得吃飯不是自己的事兒,而是大人強迫的,因此更不好好吃飯,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麼問題來了:非「喂」不可嗎?孩子小就是「喂」的理由嗎?

餵飯會讓孩子失去什麼

寶寶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學習吃的慾望,因此總喜歡自己用手去抓取食物,但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總把寶寶學習的衝動給打回去。爸爸媽媽拒絕讓寶寶學吃,唯一的原因就是「髒」,認為寶寶拿手抓飯不衛生,怕寶寶弄得滿桌子都是飯。

其實讓寶寶學吃有很多好處,不但增加了對事物的興趣,而且還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發育功能,還能增加寶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總是打回寶寶伸出的探索之手,這樣會使寶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吃飯就只能變成一種被動受喂的行為了。

導致咀嚼功能不足,影響消化吸收

孩子進食過快,不能充分咀嚼食物,不僅會增加寶寶的胃腸道負擔,影響牙齒的正常發育、臉部的肌肉鍛煉,甚至對孩子未來的面容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影響動作平衡和手眼協調能力的建立

其實讓寶寶學吃有很多好處,不但增加了對事物的興趣,而且還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發育功能,還能增加寶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總是打回寶寶伸出的探索之手,這樣會使寶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吃飯就只能變成一種被動受喂的行為了。

影響小孩動作平衡的建立

據專家研究,中國人聰明與我們長期使用筷子作為進食的工具有關。孩子自主進食,完成一個進食動作,需要手、嘴、眼的相互協調配合,如用筷子,動作就更加精細,協調與平衡能力就更強。如果到了五六歲仍需父母餵飯,這對孩子的動作平衡與協調,甚至對智力都有不良影響。

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吃飯的樂趣

餵飯時孩子容易不專心,會東張西望、離開吃飯位置跑來跑去、玩玩具、看電視等,而家長催促和逼迫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使得孩子感到吃飯是一種負擔,一種強迫性的任務,易誘發厭食或挑食。

使孩子缺乏自我服務能力和獨立性

孩子認為吃飯並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會讓家長開心的事情,不吃飯是可以拿來要脅家長的事件,這種不正常行為將導致孩子認知上的錯誤,也容易養成依賴、懶惰、生活能力低下、無責任心、害怕困難等壞習慣。

自己吃飯會給孩子帶來什麼

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過程。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吃飽了,他會由此產生成就感,會幫助他長大後更自信。即使孩子暫時沒有把飯吃下去,他有了失敗的體驗,也是好事,這樣可以增強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父母應該更耐心,常常給孩子鼓勵,讓他們做好這件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不吃飯,可以餓餓他。

溫馨小提示:我們可以向國外學習,在外國一般一歲後的寶寶都有屬於自己的餐桌椅和餐具,爸爸媽媽會只會微笑著鼓勵寶寶自己吃,無論用勺子還是用手,他們都不會阻止。因為這個時候,讓寶寶們吃得開心,對食物有興趣才是更主要的。如果擔心臟這個問題,爸爸媽媽只需飯前給寶寶洗乾淨手,飯後多一點收拾餐桌即可。

寶寶自己吃我們需要準備什麼

1、首先要準備一個穩固的餐椅,把寶寶放餐椅裡。

2、準備一個吸盤碗,碗可以牢牢的固定在餐桌上,方便寶寶取拿,不會把碗裡的飯打翻。

3、準備一個矽膠的圍嘴,下面帶兜的那種,寶寶掉落的飯粒都會掉到圍嘴裡,不至於落的地上到處都是。

4、洗乾淨手, 接著就可以讓寶寶坐進餐椅自己吃了。

生活習慣能夠反射一個家庭的教育模式,微小的細節折射的是行為導向。要擺脫對孩子的「餵飯」,家長們要切實瞭解孩子的需求,相信孩子的潛能和天性,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讓他們變得更健康、更聰明。

[https://www.facebook.com/frances.berry.5059/videos/227844561257210/]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