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舒服的關系,是不必討好

                  

你做你自己,我做我自己,

不需要誰刻意去迎合誰。

最舒服的關系,是誰也不必討好誰。

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

能入我心者,我珍若至寶。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1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活得最累:

她們習慣於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總是盡量保持克制和禮貌,害怕與別人發生沖突,即使是受了冒犯也不會輕易脾氣。

她們很照顧別人的心情和看法,只要別人語氣、態度稍微冷淡一點,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所以惹得對方不高興;

她們總是沒辦法拒絕別人,即使對方提出無理的要求,她們也會盡量去滿足對方,哪怕心裡千般不願意

她們習慣於迎合別人的期待,習慣於讓氣氛和諧,即便是以犧牲自己的感受為代價。

於是,漸漸活成了別人喜歡的樣子,卻也漸漸地掩蓋了真實的自己。

看似人緣極好,看似關系穩定,背後的疲憊和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2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帖子:“有多少人會為了顧忌朋友的感受,強行改變自己?”

最觸目驚心的一個回答是網友@曼曼是只小豬:

“十五歲的時候我會在課桌上一天不動,因為害怕自己舉止惹人嘲笑。

二十五歲的我,會在並沒有找到理想對象的時候匆匆步入婚姻,因為不想被人認為是異類。

現在三十五歲的我,混吃等死,不敢奢望幸福,因為怕別人說我不配。

人人說我靜秀,人人都不懂我。因為太多的顧忌,我已經慢慢的失去了一些資格。

終究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終究活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狀態。”

犧牲自己的感受,活成對方喜歡模樣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的好人緣好脾氣,大多建立在委屈上。時間

久了,也就陷入自己圈定的桎梏中。

就像席慕蓉寫的那樣:“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

這世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情,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相處方式。

如果為了維系感情的長久,勉強自己,討好他人,這樣委曲求全的奉獻未免活的太累。

所有的感情,都抵不過相處時的“舒服”二字。

開心時,可以肆無忌憚的笑。傷心時,可以全無顧忌的哭。

不必在意他人詫異的目光,更不用考慮是否會影響對方。

能隨時釋放自己感受的相處,才是感情中最舒服的模樣。

不討好,不諂媚,不強求,彼此獨立而自由的感情,才最為真實。

  3  

作家詹迪·尼爾森說說:

“最適合的伴侶,就好像走進一座你曾經住過的房子裡——你認識那些家具,認識牆上的畫,架上的書,抽屜裡的東西。如果在這個房子裡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夠自如地四處行走。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狀態,是不必討好。

你是你,我依舊是我,我們是1+1=2,而不是1+1=1。

我們是彼此獲得、融合,把眼前的世界變得更大,並非兩個空間在一起後,反而變得狹隘了。

在我們共同創造的這段關系空間裡,是開心,是暢快,是舒服自在。

說出口的話語不是字字斟酌的標准客套,心意無需拐個山路十八彎後又回到最初。

那些相互猜疑、試探,退讓及壓抑,不快及疲憊不堪,通通煙消雲散。

需要費力去維持的感情,並不會因為你的顧慮周全、細心呵護而堅不可摧,相反的,因為從不識風雨,所以脆弱不堪。

不必討好的關系,難成,卻格外珍貴。

你們興趣相投,三觀一致,可以談笑風生,也可以嚎啕大哭。你們之間的關系是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沒有按下討好的快捷鍵,也不會幻影破滅的快退鍵。

當然,你會因此錯失一些圈子,錯過一群人,但每個來到你身邊的人,給予你的一定是長長久久的陪伴。

最後,願你早點能和這樣的人相遇、相知。

  4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不必討好。

你做你自己,我做我自己,不需要誰刻意去迎合誰。

待在一起,只是因為三觀相近,興趣相合,談得攏,聊得來,感覺舒服所以一切水到渠成,如是而已。

作家詹迪·尼爾森說過,最適合的伴侶,就好像走進一座你曾經住過的房子裡——你認識那些家具,認識牆上的畫,架上的書,抽屜裡的東西:如果在這個房子裡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夠自如地四處行走。

彼此坦誠,又彼此熟悉,沒有那麼壓抑和猜疑,疲累和偽裝。

一段好的關系,一定是如此。

也許因此會失去一些人、一些關系,但那些接納了真實的你,依然選擇留在你身邊的人,才是你生命中值得珍惜的存在。

總結:

人海茫茫, 兩個人能夠遇見是一種緣分; 大千世界, 有個在乎你的人是一種幸運。 人生苦短,真情

難遇,真愛難求, 能有一個不求回報對你好的人, 才是一輩子求也求不來的福氣。

好的感情,無非是一個人願意說,一個人願意聽,一個人想要撒嬌,一個人就願意遷就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