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家庭的好習慣和好品質,值得家長收藏五十年,終身受用!

德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嚴謹,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幹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德國人非常遵守時間,喜歡清靜的生活,待人誠懇,注重禮儀,這些特點跟德國人獨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傳統的德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一個聽話、守紀律、講規矩的孩子是一個好孩子;親子之間的關係是命令與服從的關係,家長有權決定子女的前途。現代德國家庭教育中,家長主要的職責是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指導。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民主和平等的關係,父母很少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子女按照他們的生活模式安排生活。

(一)獨立

在德國,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時,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走向社會,而不希望他們過分依賴父母。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大多數父母十分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父母一般沒有經過同意是不會去翻子女的東西。 一方面,父母希望藉以促進子女形成獨立的個性;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尊重和保護子女個人權利的教育形式,向他們傳遞這麼一種資訊:那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保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和保護別人的權利。 德國家庭的獨立教育還體現在理財方面。孩子出生後,父母便給孩子一個銀行帳戶。為的是讓孩子從小就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財以便懂事後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和打工錢。儘管德國家庭普遍較富裕,但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相對獨立的習慣。 大部分孩子在中學階段就有打工掙錢的經歷,特別是在假期。中學畢業或到一定的年齡後,孩子們會在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選擇下離開家庭或家鄉到外面去開創自己的生活道路。

(二)選擇權

在德國家庭,子女具有選擇個人生活道路和興趣愛好的權利,父母不干涉子女的選擇,這是德國家庭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與我國父母代替子女選擇報考什麼學校、上什麼補習班、參加什麼興趣班不同,在德國這些都是子女的個人事務,父母無權干涉,更無權代替子女做出選擇。 德國人比較注重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很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

(三)學習

德國父母不是把自己的願望淩駕於子女發展之上,而是本著理性的態度和公平原則對待子女的學業。從另一方面說,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渲染孩子,他們很關心孩子,從小就使孩子感到被愛,每次都會鼓勵他們去做,做得更好。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去和孩子探討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而不會用其它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父母並不會強求孩子一定要得第一,而是比較注重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做作業時,父母只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絕不會輕易說出答案。

(四)善良品質

德國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愛護動物是許多德國兒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 就特意為孩子餵養了小狗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

德國人在這方面絕非小題大做——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有一個例子:法蘭克福 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

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啟發孩子:流浪者儘管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做客,大人們則毫無保留地支持。德國人注重從內心影響孩子。

(五)交友

德國的父母對待子女的交友抱著十分寬容的態度,在他們的辭典裡沒有「早戀」這個詞。在對待子女交異性朋友的問題上,他們不會進行干預,而只會為子女做好指導和諮詢工作。在中國,其實許多「早戀」都是父母逼出來的,父母越禁止,處於青春期的子女就越抵觸,當家長和老師看到男女同學有親密的舉動時,就會想到「早戀」,就要想方設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或者採取檢查書包等監視方式掌握情況,阻止孩子與異性親密來往。

相對的,德國的父母並不會對子女交異性朋友進行干涉,而是引導他們如何與異性相處才是最合適,如何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父母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而不是指揮者和領導者。

總之,德國人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形成了他們嚴謹、細心、獨立的特點,當然德國人的家庭教育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如「孩子不是用來教訓的」「幽默讓家庭更和諧」。德國人十分重視家庭氛圍的影響作用,教育好孩子,首先得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然後是以身作則,以榜樣的示範作用來影響孩子,最後讓孩子形成自覺性,讓孩子自己領悟成熟的真諦。可以說,德國人重視家庭教育深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https://youtu.be/0axFOtV1JUo]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