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之前,胡可在微博上曬出安吉洗衣服的小視頻,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視頻中,安吉乖巧的蹲在地上,很認真地用搓衣板洗衣服的樣子,讓我覺得,這孩子真暖心。
在中國,對於“該不該讓小孩子做家務”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爭議的,甚至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讓他們做家務,太早了。
但胡可卻給出了一個漂亮且滿分的答案: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會害了他。
1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碾壓三觀的新聞。
新聞主角48歲,頭頂無數讓人羨慕的光環:上海人,從小學霸,大學是同濟,211高等學府,後來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
牛逼吧,可是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牛人,在回國後的7年時間裡,一直做啃老族。
天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玩游戲,就是不肯找工作。
而被他啃老的母親,是一位82歲的尿毒症老人,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車去透析,卻不得不在牙縫裡省出一些錢來周濟48歲的兒子。
她苦苦勸兒子出去工作,他死活不肯,甚至連法院都表示無可奈何。
對於這樣的局面,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而兒子也把自己的種種不順歸咎在老媽身上:都是你,是你毀了我的大好前程。
老人含著眼淚說:我毀了你前途,我有罪……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都特別氣憤。中國著名作家楊絳先生的父親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的確,不獨立的孩子,再優秀也很難活得幸福自在。
可偏偏我們中國父母最喜歡包辦一切。
因為愛,也因為省事。
小時候,孩子不會穿衣,父母寧願每天花時間幫他們穿戴整齊,也不願意去教會他們自己穿;
孩子不會自己吃飯,父母就每天花幾個小時去喂他吃;
孩子鞋帶松了,父母的下意識行為永遠是蹲下幫他們系好,而不是告訴他自己弄。
接送孩子上學,不到進出校門那一刻,書包永遠都不是孩子自己背著;
其實我也非常理解這樣的父母,畢竟教孩子穿衣吃飯系鞋帶,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會,但幫他做,三秒鐘就搞定了,況且讓孩子自己做,肯定做得一塌糊涂,回頭還得父母重新做,簡直不要太麻煩。
甚至很多父母會暗暗寬慰自己:沒關系,他還是個孩子,這些小事,他大了自然就會了。
可是我們忘了,8歲時你沒教他系鞋帶,20歲時他確實學會了,但20歲明明已經該打工賺錢養自己了,他卻只學會了系鞋帶。
你替孩子走的路,到最後都成了他踩的坑。
2
我有個朋友一直定居美國,對於孩子做家務這件事她十分看重,現在她的女兒已經完全可以自己動手處理自己的事情,雖然她只有5歲。
我曾經十分困惑她是怎麼做到不僅讓年僅5歲的女兒能輕松處理好自己份內的事情,還可以欣喜若然的幫助別人做家務。
朋友對我的困惑表示愕然:這很奇怪嗎,她已經5歲了。
後來我才知道,在很多美國家庭中,孩子做家務這件事,父母很早就提上日程了,我朋友的女兒,1歲時就學會了丟垃圾,3歲時就學會自己洗臉刷牙,4歲半就學會了自己搭配衣服。
為什麼美國父母那麼重視孩子做家務?
一是為了給孩子一份責任感,讓他了解,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應該為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是為了讓孩子鍛煉自理能力,為將來的獨立生活作准備。
畢竟,父母不可能養孩子一輩子。
3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系更好,心態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20%,失業可能性則少了15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關於孩子做家務這件事,其實很多父母的擔心都是多余的,胡可在微博中說:我們之所以不願意讓孩子做家務,一是覺得他們不願意,而是覺得他們不會,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做家務這件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首先,做家務對孩子來說非常好奇和新鮮,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促使孩子對做家務產生濃厚興趣。
其次,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成就感。
最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利於他們自信心、自尊心、責任心、自主性、獨立性、創造力的提高,鍛煉孩子的意志,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遇到問題和困難主動出擊。
所以,妞兒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更要學會引導孩子做家務,把家務當成一種樂趣,一種任務,非常細化的讓孩子去執行,慢慢孩子就會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
最後,奉上兒童做家務對照,希望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愛思考,勤動手的好寶寶。
0—4歲
4—6歲
6—8歲
8歲以後的孩子,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家務,所以作為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像制定旅行計劃和暑期安排等大事情,也可以放心的交給他們。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只局限在課本,跟多的是來源於父母和生活,所以,讓孩子學會做家務,也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