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院上香拜佛,這些規矩千萬要注意!
國慶將至,有許多人去寺院禮拜,卻不知道應該注意哪些!今日為大家介紹去寺院拜佛不得不知的事項,希望可以給您幫助。
入寺須知
1、沐浴淨身,勿吃葷食
有准備的燒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淨身,以潔淨的身心進入寺廟。
肉食、葷腥,以及蒜、蔥、煙、酒等都會污口,對佛不敬,所以在禮佛之前最好忌食。
2、衣冠整潔,舉止有禮
進入寺廟,服裝鞋帽以整潔為宜。不可服裝不整。入佛堂不得吸煙、嚼口香糖、打鬧嬉戲等。
進佛寺時,最好不要經由中門入,而當從旁門入,更不要踏門檻,抬腳而入為宜。
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走,進退都應順著左臂方向迤邊行走,進入殿門,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於佛案及佛座上。
3、不動諸物,不可越位
寺廟之中諸物不可亂動,特別是寺中鐘鼓魚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亦不可戲動。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隨意摘取。
大殿中央的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用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參拜佛時,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從你面前而過,打擾你拜佛。
4、閱經恭謹,拜僧講究
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方可閱讀。但閱讀之前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見到僧人,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忌直稱為“出家人”、“和尚”。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兩手合一,微微低頭,表示恭敬,忌握手、擁抱、摸僧人頭等不當禮節。
5、聽經禮儀
隨眾禮拜入座,如果自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
入座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可招手呼喚他人。
上香須知
1、供養佛、菩薩一定要上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淨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涂、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2、上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范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3、上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
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
眾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舍給你的。
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4、上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上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淨,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5、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上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
6、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輕與重
走路要輕
行的威儀最先入人眼目,超然的儀態亦可化導眾生。行要杜絕雜亂不勻、輕佻放肆、拖沓散漫。輕步慢行不僅是修養,更是莊嚴。
說話要輕
言語輕柔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道場的恭敬。要杜絕在殿堂內外高聲喧嘩、閒談闊論、爭吵詈罵。
做事要輕
入寺做事要輕,包括擔柴挑水、灑掃庭院、穿衣吃飯,不能粗莽,失卻謙恭。應該收斂身心,整肅、嚴謹、細致。
自我要輕
在寺院要放低自己,勇於縮小自我,降服自心,不可貢高傲慢,將社會上的追名逐利、斗勝好強帶入寺院。
煩惱要輕
學佛就是學習減輕煩惱,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只看好樣子”、“人非我不非”。煩惱的輕重,恰能衡量進步的大小。
重在生信
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彌陀經中所說“五根五力”,首先就是“信根”“信力”。由凡夫直至成佛的五十二個位次,也是從十信位開始。可見,斷疑生信是入道的基礎。
重在恭敬
有些人進入寺院一味強調各種規矩,敬香、禮佛、用齋、走路,都見違必糾。殊不知,禮儀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顆虔誠、恭敬的心。
重在求法
大家不能以世俗的貪求心、攀比心來親近道場,更不能把寺院當成消遣、觀光、游玩的地方。如果發心不夠清淨,不懂得為法而來,就失去了入寺的殊勝意義。
重在利他
寂天菩薩曾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利他是佛法的精髓,也是佛法長久住世的重要因緣。
重在解脫
有緣來到佛門,如果無視解脫之法,只求人天福報,乃至世間名利,那是對佛教的誤會和辜負。學佛的終極目標是從各種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超越生死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