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孝順,父母別做這3件事

調查顯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夠孝順。71.63%的年輕人認為,孝的含義是「善於奉養父母」。有人提出給父母足夠的錢;有人說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有人說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幾天哄一哄就萬事大吉。事實上,孝順這事不止和錢有關、和陪伴有關,還和你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繫。

昨天外出辦事,在公交月臺遇到一對母子。

男孩大約10來歲,坐在那裡,一直吐槽、抱怨媽媽的不是。

都怪你,不早一點出發,你看,太陽都這麼大了。

我說了不要你陪著去,你還非要陪著一起去,真的有毛病。

這麼大的太陽,又捨不得打車,節約那幾個臭錢幹嘛。

男孩的母親,挺著大肚子,雙手提滿了東西。面對兒子抱怨和吐槽,她不回嘴,也不生氣。見兒子汗流浹背,從大包小包中騰出一隻手,給男孩擦汗。

母親對孩子這般愛護,讓我很觸動。

後來,公車來了,孩子才慢慢閉嘴。一起擠上了公交,有人主動給大肚子媽媽讓座,媽媽護著兒子,把位子給了孩子。

男孩也不謙讓,心安理得坐上了位置。母親扶著兒子的座椅,把東西放在腳邊,「sisi地」守護著孩子和東西。

心理學研究表明: 10歲左右的孩子處在兒童後期青春期前期,開始從被動學習主體向主動的學習主體轉變。

從這個年紀開始「家庭」對孩子有了真正的意義,孩子的世界也有了更多自己在意的事情。

生活中的確有很多父母,會選擇透支自己,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在孩子面前任勞任怨。

孩子踩在父母身上,活得光鮮豔麗;父母卻在孩子腳下,活得低聲下氣。

也恰恰是這樣的父母,沒養出孝順的孩子。

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48歲啃老海歸宅家7年,老母患尿毒癥身心俱憊狀告兒子。

成年人,高學歷,在家啃老。

48歲的大衛,上海人,從小學霸,大學讀的是同濟,留學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並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

82歲的老母——丁阿婆,在視頻裡無奈地透露兒子的近況:「他不去工作,就這樣在家裡,晚上打電腦,白天睡覺。」

丁阿婆一直很氣,但也很擔心兒子。和兒子溝通,兒子埋怨她,說她毀了自己的前途。

大衛算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

但是,6年前他回國後,一直沒有去工作,48歲的他,全靠82歲的老母親來照料生活。

面對現在的局面,丁阿婆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現成的,依賴慣了……就連買房,都寫得兒子一個人的名字。」

作為旁人看,大衛自身的問題很大;但作為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這個結果的主因。

那句「從小包辦,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值得所有父母以此為戒。生活,不能因為孩子,累得只剩喘氣。

養孩子,平等教育是最好的。倘若低姿態、低自尊去養,把孩子視作自己的中心、家的重心,把孩子放在家庭第一位,後果差不多就是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視頻。

美國加州3歲小男孩Tydus,在媽媽生日那天,要給媽媽一個驚喜,獨自為媽媽做晚餐。

視頻一開始,Tydus就很熱情地告訴大家,自己要做晚餐,給一個特別的女孩,他不得不去趟商店,買食材。

到了商店,Tydus推著比自己還高的購物車,甄選商品。

他把食材帶回家,覺得晚餐還需要鮮花,就出門在自家門口,剪下一朵紫色的小花,並自我認可「完美!」

接下來Tydus忙著布置場景,搬椅子和移桌子,自己看食物的製作說明,熟練地使用微波爐和烤箱。

小身影在廚房忙來忙去,擺盤子、裝食物、拿叉子,準備倒飲料。

驚喜的一幕出現了!

Tydus第一次端出飲料,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杯倒在地上,他的反應不是大哭,而是遺憾地說:「不好,我先把地擦乾淨吧,。」

在擦地的同時,順便把杯子的殘留飲料喝掉。

第二次端出飲料,由於地滑,整個人摔倒了,兩杯飲料全倒在了地上,他翻身起來,提醒自己「小心地滑」,接著又說「我還得擦乾淨」。

第二次處理好地板,哼著歌詞鼓勵自己「老子每天都最屌!」

最後Tydus和媽媽共進燭光晚餐。

看完視頻,會發現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在獨立成長過程中不忘教會孩子愛與被愛。

就如作家李月亮所說:「一個從來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絕不可能在大學畢業的第一天,就忽然可以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照顧好自己了。」

更不可能立刻就能兢兢業業工作、方方面面周全、和領導同事相處良好。就像一個從沒讀過書的孩子,不可能在18歲那年走進高考考場,就輕輕鬆松考上了理想大學。

沒有一個孩子會一夜長大。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年輕人「啃老」,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維穩問題。

身邊很多爸媽群體,還沒意識到放手讓孩子獨自自主的重要,還在借「愛」之名,幫襯、包辦、安排、指揮孩子的一切,真以為成長就只和年齡有關,年紀大即懂事!

眾多後果告訴我: 養孩子這件事,教育方式用錯了,成長的結果就容易出錯。

孩子不孝順、好吃懶做,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

養成方式之一:父母什麼事情都幫子女做

從出生到成年,父母事事代勞,從小遞食物、穿衣服,到長大交朋友、找工作,什麼事情都忍不住去操心、操辦。

朋友的兒子,前幾天忘記帶飯盒,中午吃飯的時候,用老師手機給她打電話,說的第一句:「都怪你,忘記把飯盒放進我書包,快點幫我送過來。」

朋友聽完心酸不已,明明帶飯盒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她一直幫忙,結果孩子忘帶成了她的錯。

其實, 父母為孩子做得越多越細,孩子對父母就越冷漠。

養成方式之二:放縱孩子不該放縱的行為

新聞時不時爆料,有熊孩子在電梯鬧事,父母不批評教育,反而用「他還是孩子」去護短。

前段時間有孩子用扇柄打老師,在法庭上,孩子的父親怪老師離他家孩子太近。

孩子在外面霸佔東西、野蠻粗暴、目無規則次序,但無論孩子惹出什麼樣的事端,父母都是找理由袒護,對孩子所犯的事,無底線包容,無原則原諒。

要知道,孩子的這種壞行為,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反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級。

養成方式之三: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物質要求

長大後不心疼父母的孩子,童年時期都有一個共同點: 只知道提要求,我要什麼,你不給就是不愛我,一哭二鬧,尋si覓活。

孩子不會看家庭經濟,只圖物質享受:幼稚園要玩具,小學要手機,中學要電腦,成年以後要房要車。

物質欲一旦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覺得是父母對不起他。作家Jenny喬曾感嘆「傾家蕩產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

父母養孩子,大部分都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欣賞和愛。

倘若哪天,孩子因為父母給不了他想要的而怨恨,這恐怕就是父母最難逃脫的劫難。

親子間最怕的結果莫過於: 父母將本該由孩子自己面對的事情,攬到自己的肩上;孩子長大,也習慣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父母。

[https://youtu.be/P7PtCdFzuF0]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