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水火風災背後的佛學內涵,你讀懂了嗎?

2018年9月7日20時,台風“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15日,台風"山竹"從菲律賓北部登陸;15日18時,廣東省防總決定將防風Ⅱ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Ⅰ級;16日17時在廣東台山海宴鎮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中心最低氣壓955百帕。

據廣東省民政廳報告,截至9月17日8時,“山竹”台風造成深圳、珠海、江門、湛江、陽江等14個市緊急避險轉移和安置95.1萬人,4人因災死亡(廣州3人因樹木倒壓所致,東莞1人因構築物倒塌所致)。具體災情仍在進一步核查統計中。

佛法與心靈救助

自然災害不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而且由於災難造成的心理壓力或創傷會在災害受難者心中留下長久的影響。

作為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己任的佛弟子,一方面要盡所能在物質上提供極大程度的給予,以緩解生存之急需;還要在精神生活上,引導受災民眾重建精神家園。

從佛法的角度,通過智慧解讀災難,正念建立信心,慈悲利濟萬物三個方面,建立受災民眾的正確人生觀,從而過上歡喜、踏實、幸福的生活。

這才是佛教真正而又具有人文關懷的切實救助,更是我們各國佛教徒所應肩負的弘法利生的崇高使命!

一、智慧解讀災難

自然災害造成的傷害常常是毀滅性的。由於人們對災難產生原因的茫然,面對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生命財產的嚴重破壞,就無法以平常心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抱怨災難為什麼降臨自己的頭上,隨之憎恨的心情也與之劇增。

實言之,災難既是現實的客觀存在,也有眾生共業所致,並不因某個人可以改變。

佛法認為一切都是無常,佛陀在《八大人覺經》中開示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皆空,五陰無我。”《梵網經》中說:“人命無常,過於山水,壯色不停,猶如奔馬。”

我們能理解了世間一切都是苦空無常,也就認識到苦是事實,苦之無常也是事實。如何從“苦”中獲得解脫是佛陀創立佛教的本懷,因此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是佛教的核心問題。

佛教直面人生苦難,以緣起法則揭示苦難真相和根源,其分析細致入微,思辯合理,令人信服,如佛教常言的“八苦”,包含了心理、生理、自然和社會等諸多層面的苦難,可以說佛教對人生之“苦”的認識和闡釋是其他宗教所不能比擬的。

佛教對“苦”的揭示以及理想之境的描述、解脫之道的施設共同構成了一套獨特的解釋系統和修證體系,這套解釋系統創設了一個意義世界,為人們心靈的安頓提供了精神家園。

佛法除了開示世間皆是苦,苦所集。重要是告訴正在承受者,苦可滅,滅有道,面對苦難有辦法,更有信心。

正因為世間是無常,我們才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人生軌跡,才能由功利的層面向功德的維度伸展,由苦我的現實向無我的境界進取。人生的意義由此升華為在佛法真理的指導下,過好物質的、倫理的、精神的生活。

受災民眾果能善於觀察無常、體驗無常,若能同時運用《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來因應,加上時空因素的轉移,惡運就會離開,鴻運就會來臨。

如此用苦空無常的智慧解讀災難,我們必定能化逆境為順意,轉受災因緣成為重建家園的信心和動力。

二、正念建立信心

佛法又稱心法,佛稱大醫王,專以治療眾生心病為己任。

佛教的修行體系富含豐富心靈救助的思想因素,從發心、三歸依到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學,大乘菩薩行六度、密法瑜伽等,都是為治理自心而設計。所以,中國哲學家熊十力稱佛家之學為“心理主義”。

受災民眾可以用佛法的真理保護和滋潤自己的心靈,消除內心怖畏、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緩解壓力、安頓心靈、和諧身心,減緩災難帶來的壓力。

例如——

佛教的禮佛、誦經、祈禱等修持方法,可以使人將長久積郁於心,即刻就要爆發的怒火、怨氣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緒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發散出去,起到淨化心靈的巨大作用。

佛教的安忍觀,可以磨練自心,在任何情況下都平靜不動搖,臨危不懼,臨亂不慌,臨難不驚,遇謗不怒,贊譽不喜,勝而不驕,敗而不挫,難忍能忍,有如盤石,風吹不動,雨打不入,具包容一切、承受一切的海量。

佛教的放下觀,可以使人舍棄心中盤踞、粘著的貪婪、憤怒、嫉恨等煩惱及憂愁、焦慮、散亂等不良情緒,舍棄因過度恐懼而變得有害的激動與狂躁不安,斬斷不應有的情絲等,從而使內心寬松、平靜。

佛教的精進觀,可以使人有堅忍不拔、持久不懈、百折不回的意志力、毅力、耐力,並能開發、鍛煉、增長人心本具的正能量。

佛教的禪修,可以讓社會大眾的心靈有禪悟啟迪,讓生命能回歸到喜悅和快樂,回歸到原點的微笑與安詳,共同享受幸福充實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佛教可以提供給人們強大的精神信仰。佛教信仰是人生的終極理想,人安身立命之大本,乃一切精神力量包括自治其心的精神力量之源泉。

佛教教導人們在了解佛教的內容和特質和明白佛陀人格的偉大及佛法的真理性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理解、思考、比較、抉擇,自覺歸依佛法僧三寶。

這種覺(佛)、正(法)、淨(僧)的正歸依,能予人堅強的精神支柱,能開發人的心智,使人在茫茫宇宙、滔滔人海中找到可靠的歸宿,心靈得以安頓,成為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和方向盤。

也就是說,修學三皈依,人生就能在佛法真理的指導下,如實認識自心、淨化自心,完善人格,升華品德、服務人群、奉獻社會,甚至能獲得現前、後世、究竟的安樂。

這種信仰的力量具有提高人們精神境界、治療心理疾病的巨大作用,更能使受災民眾心存正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充滿生活的信心。

三、慈悲利濟萬物

如是因,感如是緣,招如是果。

漢代歷史上,中國的樓蘭是個水草豐美,經濟繁榮的文明之邦,也是絲綢之路上商賈雲集的一顆璀璨明珠,但是隨著塔裡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區域開發活動的加強,樓蘭人賴以生存的塔裡木河水量急劇減少,甚至經常出現斷流,結果導致樓蘭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最終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國。

從佛法緣起角度來說,這個世界上每一件好事都與我們有關,每一件壞事也都與我們有關,世間萬事萬物都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災難的產生既是自然規律使然,也是人類共業所感。

通過佛法智慧解讀災難,皈依自己覺正淨內在的自性,奉行三法印而建立正念的生活信心,最後以慈悲為落腳點,如此才有現實與佛法的雙重意義。

佛法教導我們只有通過慈悲的落實,才能建立一種息息相通、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人與自然的友好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及其對人們心靈的傷害。

佛法認為受災者與救災者,都要有慈悲心的長養,才能化解心中的種種障礙,與天地和諧,共生共存。

善待國土,規范自己,減少惡緣,既是對國土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慈悲。

尊重自然,心存敬畏。緣苦救苦,智慧慈悲。人心淨化了,社會才能淨化,國土才能淨化。只要人的心靈不被污染,我們的世界便有明日的希望。

承佛使命,每個國家的佛弟子都應盡己所能,去感受受災民眾的痛苦,去化解他們的痛苦;並教導世人珍惜、保養、培植我們的一念善心,生起利益社會大眾的慈悲心,轉化共業,遠離災難!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