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種族一起膜拜 拿督公華巫共同守護神
拿督公,是馬來祖靈崇拜與華人民俗信仰相融所形成的神祇,也是體現我國早期華巫文化交匯的在地信仰。
新邦令金陸洲園靈顯廟有逾60年的歷史,廟內供奉著被人們視為土地神的拿督公及大伯公。
拿督公,是馬來祖靈崇拜與華人民俗信仰相融所形成的神祇,也是體現我國早期華巫文化交匯的在地信仰。
位於新邦令金陸洲園靈顯廟的拿督公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該拿督公不僅是被當地華裔及巫裔工人奉為守護神,在1965年籌劃建廟時,更獲多達140名巫裔善信捐獻總數376元(時幣),以作為建廟基金。
莫哈末:拜拿督公求平安
曾在該黃梨園工作逾40年,並且為早期建廟贊助人之一的莫哈末(81歲)接受星洲日報的訪問時坦言,自他進入園裡工作以來,就常會祭拜拿督公祈求保平安,當時,不管是華人還是馬來人,對於所謂的「土地神」都相當尊敬。
「早期開荒時,園地裡常有意外發生,像是伐木被倒樹壓死,或是雷擊等,所以各族工人下園地前都會向拿督公求平安,每年神誕時也都一起慶祝,相當熱鬧。」
「記得當時有名叫做阿敏的馬來元老,若拿督公有何指示便會託夢給他,他再召集大家一同商議處理,地方上也漸漸平安。」
拿督公的形象是身穿馬來傳統服飾的長者,每年神誕慶典廟方也會特別準備馬來式餐宴以作慶祝。
各族工人一起慶神誕
他憶述,早期園裡或神誕時總會邀請戲班或設露天電影供工人夜裡消遣,由於巫裔工人不少,廟方也會特備馬來戲播放,有時就算播放的是華語影片,巫裔工人們看著動畫也能樂在其中。
然而,他感嘆時光的流逝已讓園裡昔日熱鬧的場景漸漸消散,但各族工人的情誼卻依然存在。
「由於許多工人已從園裡搬出,而且附近已建有祈禱室,所以第二代或第三代的馬來人也較少接觸拿督公了。」
在談及穆斯林在面對伊斯蘭教義與拿督公信仰是否有所衝突時,他認為宗教與民俗信仰應該分開,雖然伊斯蘭強調穆斯林信仰唯一真主,但拿督公就如一個地方長者一樣,應被尊敬。
他說,任何宗教信仰者都是一家人,華人不會計較膜拜以馬來人為形象的拿督公,馬來人也不應太在意與其塔信仰的接觸,而築起一道無形的牆。
於早期常有友族善信到廟活動,廟裡可見以國文書寫的告示。
廟裡的布告欄可見不少友族同胞響應建廟樂捐,捐獻數額從當時的1角至20元不等。
馬來食肆為拿督公誕準備餐宴040年
為靈顯廟拿督公神誕慶典準備馬來式餐宴已有40年的馬來食肆業者達益賓(75歲)及蘇蒂妮(66歲)說,由於常與該廟往來,這讓他們感到相當親切。
「我們也因此逐漸對拿督公這信仰有些了解,比如說拜祭的儀式,還有一些禁忌。」
他們說,早年的神誕慶典中,各族都會聚在一起慶祝,熱鬧的場景仍記憶猶新。
「許多地方都有拿督公,這信仰的形成是出於當地人對所生活土地的一種尊敬,有了這份心自然會趨吉避凶,這是不管甚麼宗教信仰者也該有的一種心態。」
他們也說,信仰是出自於內心,硬性去規定或分隔不同宗教信仰者毫無意義,所以有些馬來人仍然會懷著對土地的尊敬,向拿督公祈求平安。
林寶練(左)及陳春星(右)欣慰友族同胞不計宗教信仰,一同出錢建廟。
達益賓(左起)及蘇蒂妮為拿督公神誕慶典準備馬來式餐宴已有40年,與同樣在該園工作過的林春花及李志華喝茶話當年。
林寶練:傳拿督公「現身」後才建廟
自50年代即參加新邦令金陸洲園靈顯廟活動,也曾擔任拿督公神誕爐主的林寶練(84歲)說,當地的拿督公原本只是在路旁榴槤樹下的三塊石頭處供奉著,相傳有名看守園坵的工人在夜裡見到拿督公「現身」,申訴無瓦遮雨,因而發起建廟。
陳春星:因廟宇活動結識友族
該廟總務陳春星(73歲)也說,由於早期園地裡的各族工人都向拿督公祈求平安,在建廟時獲得不少友族同胞響應樂捐,拿督公因而從小小的神龕,經過兩次翻新才有今天的樣貌。
他們說,他們也因為廟裡的活動結識了不少友族朋友,並對於友族願意參與廟裡的活動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