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春應采兒:真正愛到底的女人,從來不相信男人

最近,很多人都說陳小春和應采兒這對夫妻,真是天造地設。

陳小春在娛樂圈裡是典型的暴脾氣,遇到了應采兒以後,乖得像隻貓;那麼為什麼陳小春有這麼大的脾氣?

陳小春應采兒:真正愛到底的女人,從來不相信男人

陳小春應采兒:真正愛到底的女人,從來不相信男人

圖注:連陳小春自己都說,他以前是一個特別“吊兒啷噹”的人。那時候脾氣大到港媒全寫差評。

看看他的經歷,我們就大概有了答案。

第一,陳小春出生貧寒之家,窮到什麼地步,父母為了生活,把陳小春的弟弟賣掉了,弟弟至今下落不明,這是他的終生遺憾。

第二,小學時候,父親曾將他丟在農村去種田,一去就是大半年,在那裡他如奴隸一樣飢寒交迫,甚至被鐵鍊鎖過腳,還因為營養不良,幾次暈倒在地上。

第三,初一的時候,他被迫輟學,隨家人去了香港,為生計隨父親一起打工。16歲那年,他在餐廳做招待,因為顧客投訴菜裡有蒼蠅,被老闆當眾掌摑,甚至要求他當場吃下蒼蠅並給顧客道歉。陳小春憤恨離去,但這件事,成了他青春期最心酸的經歷。

成名後,他性格如此乖張暴戾,幾乎和所有媒體交惡,就是因為他所有的創傷,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治愈。

而應采兒則正好相反,她出身於平等自由之家,從小和父母關係很好。

他們的組合,堪稱互補。

什麼叫互補呢?

陳小春的人生就像是麻辣燙,充滿了色彩,但太辣了,往往需要清茶潤喉嚨。

應采兒的人生就像是一杯清茶,充滿了平和,但太平和,就會有些無趣,往往需要一些色彩感覺到人生的意義。

陳小春需要幸福感,而應采兒需要價值感,於是雙方彼此給予對方核心需求裡最需要的。

往往女人的價值感,就是從“築巢”中獲得。

陳小春應采兒:真正愛到底的女人,從來不相信男人

與之類似的還有梁朝偉和劉嘉玲,李安和林惠嘉。

梁朝偉內向沉默,劉嘉玲外向開朗,梁朝偉曾說:“劉嘉玲就像他身邊的太陽,讓他感覺溫暖又踏實。”

而拘謹敏感的李安在遇到爽朗明亮的林惠嘉以後,曾說:“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太太朝我笑一笑。”

當然還有著名的錢鍾書和楊絳。他們的關係穩定到什麼程度?

有一次一家三口出去吃飯,女兒一直都目不轉睛地盯著著鄰桌夫妻吵架。女兒從未見過自己的父母紅過臉,以至於夫妻吵架對她來說,是太奇怪的一件事。

這樣的關係,往往是一種超穩定的結構,你甚至可以預期它會持續一生一世。

什麼樣的男人和關係,是可以相信的?

但是,如果你有足夠多的閱歷,就會發現,就是這樣的男人,這樣的關係,也有不可靠的時候。

因為我見過太多“錢鍾書vs楊絳”式的婚姻“其他版本”了。

不是說在關係中的乖男人都是可靠的。而是很多男人一方面像嬰孩依戀媽媽一樣依戀妻子,一方面又可以偷偷在外面另闢“一片”天地,他既不能離開妻子,也不能離開情人。

一份愛是否是真金實銀,其實就看兩個要素:

1.滿足

2.不滿足

往往很多的愛,只是滿足第一個要素,當第二個要素無法達成,才是很多愛難以為繼的真正原因。

什麼是滿足呢?

滿足,就像是陳小春需要一個溫暖的家,一個教會他如何做爸爸的孩子,一個可以像姐姐一樣溫柔對待他,教會他歡笑的妻子。他找到了應采兒,一生的渴望都得到了滿足。

陳小春應采兒:真正愛到底的女人,從來不相信男人

圖注:他說,不是應采兒嫁給了他,而是他嫁給了應采兒。

但是,應采兒和陳小春的婚姻中,其實我們一直都有一個疑問:

像陳小春靠著《爸爸去哪兒了》這樣的節目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相聚時刻的父親,常年處於家庭邊緣的男人,是怎麼給應采兒安全感的?

應采兒選擇陳小春這樣的直男去愛,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她的原生家庭,可能也有壓抑的部分。

往往很多白馬王子之所以愛灰姑娘,是因為她足夠真實,足夠接地氣,宮廷的生活很美,但卻很壓抑,有太多的循規蹈矩,沒有孩童般的真實。

所以,應采兒給了陳小春一個“家”,而陳小春給了應采兒一個“野孩子”。

應采兒負責“馴化”野孩子,而陳小春負責“野化”應采兒

但是,他們的生活其實是有一個隱形炸彈的——陳小春得到了很多人生所未有的,但應采兒得到了她想要的嗎?

他們的愛是停留在“保護層”還是走入了“真我層”呢?

所有的真愛,都要有一天結束“共生”,走向“分離期”。

在“分離期”,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愛人,而是要

面對“自己”

一個男人寧可出軌,也不敢跟妻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一個女人寧可不斷忍受出軌,也不敢真正開始屬於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們都靠著依靠對方,才能遠離自己的創傷,這份愛,就是有著天生的“不靠譜”元素的。

所以很多夫妻發現我們不能再彼此“完美滿足”的時候,真愛的滋味才剛剛開始。

比如,陳小春慢慢地接收了很多的溫暖,開始變得可以給予自己溫暖的時候,而應采兒發現自己承擔了太多的家務,希望有自己時間的時候;就是共生期快要結束的時候了。

陳小春應采兒:真正愛到底的女人,從來不相信男人

丈夫功成名就?事業蹉跎?妻子韶華已逝?疾病纏身?當人生遇到各種變故的時候,我們就會忽然發現,其實,所謂的相信,不過是一廂情願,因為所有愛的糖衣,都是一個幻想,覺得有了對方,自己的缺憾就可以補償,但人生的苦,還是要自己去嘗。

能不能直面自己的殘缺,才是一份愛真正可以給我們的意義。

影片來源:YOUTUBE-Ifeng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