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克伯格一家四兄妹全是天才!他父親的養娃心經:天才是需要這樣培養的!

很多人都想複製小紮家族的教育,但是在如今的教育體制和普遍的社會環境下,家長基本很難做到老紮那份灑脫和篤定。不過這個家族歷經三代,從最普通的家庭完成了代際階層的跨越,走上一個濃濃精英味的上流階層,不能忽略他們每一個人是多麼努力啊。

提到紮克伯格,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他享有“蓋茨第二”的美譽、

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

歷來全球最年輕的自行創業億萬富豪

……

馬克·紮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紐約附近小鎮。

老爸是牙醫愛德華·紮克伯格,老媽是精神科醫生。這個典型中產階級家庭,養出的兒子小紮是大牛,3個女兒也是人才。

姐姐蘭迪, 她在FB當過產品經理和發言人,出來自己開了家社交媒體公司,上過“美國前50數碼玩家榜”;

妹妹唐娜是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生,畢業論文主題是論古希臘兩個著名詩人。

小妹艾瑞爾大學讀IT,畢業在網路交互公司做產品經理。

作為父母,除了為孩子們創造優渥的家境和優越的條件,而隱藏背後的家庭教育也充滿了大智慧......

01

發現和支持長處

老紮的養娃名言,第一條是“發現和支持長處”:

“我和我的妻子都相信一點,那就是不要強迫你的孩子,也不要試著把他們的生活引向某一個特定的方向,而是要去發現他們的長處是什麼,並且支持他們的長處,支持他們會富有激情做的事情。”

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夫妻倆就很支持,只有一條建議:努力做好。

外界一提到紮克伯格時,總是將其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做比較,因為他們都是從哈佛大學輟學的“壞學生”,都是白手起家,在互聯網上創業,從而影響全世界。

而他對電腦的興趣源於自己的父親。

紮克伯格的父親愛德華非常崇尚科技的力量,他相信科技可以改變人類的生活。

為此,他經常會把最時髦的高科技產品裝備在家裡和他的牙科診所裡。

在馬克·紮克伯格出生的那一年,父親愛德華還購買了他的第一台電腦,並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擁有個人電腦的人。

也正因此,馬克·紮克伯格在很早就接觸到了電腦。並對電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讓他的父親非常高興,於是他決定讓紮克伯格從電腦程式設計學起。

10歲的時候,父親送給他一台電腦作為生日禮物。

11歲那年,父親的電腦知識已經無法滿足他,便給他找了一名電腦軟體工程師做家庭電腦教師,教他程式設計,每週上一天課。

在當時,一個10來歲的孩子,可能剛剛只會開關機,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簡單的操作。

但是當這位老師走進他房間時,他看見這名少年正坐在電腦面前,聚精會神地練習程式設計。

02

與孩子多開展“有意識聊天”

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公認最聰明的民族,除了小紮,Google創始人佩奇&布林、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甲骨文創始人埃裡森、愛因斯坦等都出自這個民族。

重視親子教育,是猶太民族最為突出的優良傳統。

猶太人認為智商除了遺傳,更是來自於從小培養出的好的學習習慣。

他們尊重孩子,秉行的是海沃塔式“有意識聊天”,而我們平時看到的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的聊天,很多都是品質不高的表現。

比如:

一:父母強勢,孩子沒有機會表達。

孩子說:媽媽,今天在學校,老師批評我了。父母通常都粗魯的打斷孩子:你犯了什麼錯?為什麼老師不批評其他人?……讓孩子沒有了繼續開口的機會。

二:敷衍孩子。

比如孩子問:為什麼小鳥會飛啊?父母通常很不耐煩的回答到:它天生就會飛啊。孩子如果再問:為什麼它天生會飛。父母可能直接打斷孩子:不要再問了,我也不知道。

三:低品質的陪伴。

現在很多父母都是手機不離手,雖然名義上是在陪伴孩子,卻是地址了陪伴。在《爸爸去哪兒》裡,劉燁一個人帶著諾一在房間裡,劉燁玩手機,諾一每問一個問題,劉燁盯著手機,就回個嗯,阿等詞。

在猶太家庭裡,全家聚餐的時間,也是一起“頭腦風暴”的時間。家長不會叫小朋友“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是邊吃邊討論各種問題。

他們會跟孩子討論一些深刻的認知,鼓勵孩子表達看法,有一些問題孩子即便今天不能理解,當他成長到某個階段時,就會忽然參透。

03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和鼓勵

談起如何教育出這麼成功的兒女,愛德華說:

“我有很成功的孩子們,於是人們總是想仿效你的模式,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採取什麼特別的育兒方式。”

“為人父母,我只能說,你的確可以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們過的生活,但這不一定就是他們想要的。父母應該鼓勵他們追逐自己的夢想,此外,就是儘量多地與孩子們相處。”

幾個孩子從小最喜歡擺弄機器。那時電影《星球大戰》上映,小紮很入迷,看完了居然想拍一部電影。老紮當機立斷,真的給兒子買來了一部手持攝像機,機器很大,但小紮真的扛著它拍了部片子。

然而孩子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老紮夫婦卻並沒有因此氣餒,他們認為,支持孩子想做的,比什麼都重要。

談到多與孩子相處,因為是開診所的,所以上班地點就是家裡,孩子的成長期,夫妻兩都是陪伴在旁的。

有人曾經問愛德華如何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便再次舉起了他與妻子在家工作的例子。

他說:“我的老婆是超人,她能同時完成工作還能花時間在家裡。我們的情況比較特別,因為我的辦公室就在家裡。如果你的職業允許,我很推薦你這樣做,這樣你在工作的時候也能陪伴家裡的孩子。”

也許每一個天才的誕生,背後都有一個神一樣的爸爸在支撐。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無招勝有招,我們不能完全照搬或者複製,但是可以從中受到某些啟發,在育兒道路上,邊學習,邊與孩子一起成長。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