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漁民出海捕魚竟撈到不明物體 嚇得急報警

臺灣新竹縣新豐鄉3位漁民從坡頭漁港出海放網,過一段時間再次出船,準備收網回岸時,發現漁網竟撈到10多顆未爆彈,嚇得緊急報警處理。

據臺灣媒體報導,新竹縣新豐鄉鳳坑村前村長姜政焜透露,每顆未爆彈長度約30至40釐米,看起來與折疊雨傘一樣大。目前已報警處理。

台警方指出,目前已派員趕抵現場,先疏離在場釣客以及圍觀民眾,並拉起封鎖線采證,並將聯絡台軍前來處理。(海外網 李萌)

注:

新豐鄉(臺灣客家語海陸腔:sinˋ fungˋ hiongˋ/sinˋ pongˋ hiongˋ)為臺灣新竹縣的一個鄉,人口約56,000多人,位於北臺灣,為新竹縣最北端的行政區,東連湖口鄉、西臨臺灣海峽、南有鳳鼻尾山岡陵與竹北市相隔、北則以大深坑溪與桃園市新屋區為界。本鄉特產為西瓜、洋香瓜、鴨蛋。另外每年固定舉辦縣長盃龍舟賽、西瓜節等活動,為本鄉之盛事。

新豐鄉舊稱紅毛鄉,因境內紅毛港而得其名,《新竹縣志》記載,傳說南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年),荷蘭人因船破登陸紅毛港。時間距今370多年。雍正3年(1725年),粵省陸豐縣人徐立鵬到竹塹西北約20裡之紅毛港新莊子開墾,成為客家籍移入竹塹之始。來自金門以閩南為主的鄭氏家族,也陸續進入紅毛港開墾,後期移入新竹市,前新竹市議長鄭再傳的家族即為其一。

日治時代大正9年(1920年)臺灣實施街莊制,設為紅毛莊,轄屬新竹州新竹郡。轄域內分為福興、青埔子、後湖、崁頂、中崙、新莊子、紅毛、員山、坑子口9個大字。戰後改制為紅毛鄉,並於1956年改稱新豐鄉。居民以客家人(約60%)為主、閩南人(約33%)和外省人次之。

1953年5月新竹縣文獻會委員郭輝在紅毛港發現之「磨製石庖丁」破片及史前繩紋陶器碎片,深受考古學界重視,文化遺物主要是紅色、褐色、淡褐色的夾沙陶。器型為侈口鼓腹的罐形器,口緣通常外侈低矮,少量帶有圈足,通常從頸部以下器身佈滿拍印的繩紋。石器以農業用具日常生活用具為主。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