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難、愛哭鬧?記住「6要6不要」,孩子和爸媽都能好好睡覺

「身為孩子的媽,還睡什麼覺?全靠一口仙氣吊著」——這並不是一句玩笑。

為人母以後,很多女性朋友就過上了晝夜不分的日子,連一覺睡到天明都成了奢望。

美國的一位年輕媽媽因丈夫在外工作,要一個人帶3個孩子,為展示自己稀缺的睡眠,她錄下了晚上睡覺的畫面:一整晚都她被3個孩子不停弄醒,立刻起身哄抱。被折騰一晚後第二天又要打起精神繼續陪伴照料孩子。

從躺在床上起就沒休息過

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前提是寶寶能安安穩穩地睡著,不晝夜顛倒。然而一些不太正確的哄睡方法會讓寶寶越睡越短,容易驚醒,從而使媽媽陷入越照顧越累的境地。

這6個哄睡誤區,你遇到過嗎?

有的寶寶睡覺時非得含著媽媽的乳 頭或奶嘴才會更安分,同時也更容易入睡,但有很多問題:寶寶醒來後就會下意識地吮吸乳 頭找奶吃,頻繁進食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影響口腔衛生;寶寶的嘴被奶嘴堵住,呼吸不暢後睡眠質量自然下降。

一般情況下,3-4個月的寶寶就能學會「抗干擾」了,像家人的走動、疊被子、輕聲翻東西這些自然的噪聲是不會影響孩寶寶的。很多家長營造過於安靜的睡眠環境,反而讓寶寶一有風吹草動就無法入睡。

媽媽的睡前搖籃曲表達著對孩子的愛,讓如果寶寶只有聽到哼唱聲才能安然入夢就要注意了。要鍛煉孩子自行入睡,及醒來之後仍能「自然」地重新入睡。如果只能依靠搖晃、哼唱或餵食等辦法,長此以往對寶寶和父母都是負擔。

研究證實,晚間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僅生長發育比較緩慢,而且注意力和記憶力都相對較差。缺乏夜間睡眠還會擾亂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如果寶寶白天睡得過多,家長可以通過玩耍等方法克服「黑白顛倒」。

有的家長為了照看孩子,連夜裡都不關燈。但嬰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生物鐘會被打亂,不但睡眠時間縮短,生長激素分泌也可能受到干擾,最後導致個子長不高。

一些家長喜歡讓孩子趴著睡,覺得這種睡姿更安穩,更有安全感。但實際上這種姿勢問題多多:孩子的口鼻等最易受阻塞,甚至導致猝死;還可能使腸胃等消化器官受壓迫而引發消化不良。

掌握這6個原則,父母寶寶都安心

溫度過高,寶寶會煩躁不安;溫度過低,寶寶會被凍醒;空氣過於乾燥,寶寶的鼻腔容易變乾堵塞。

很多父母怕寶寶冬天踢被子受涼,常給寶寶蓋厚被子,但寶寶被太厚的東西包裹,難以放鬆,會有呼吸不暢、夜驚的情況,用該用寬鬆的純棉內衣和睡袋進行代替。

有時候寶寶「夜貓子」,純粹是因為父母愛熬夜。影響身高的生長激素在夜間10點至凌晨1點分泌最旺盛,9點入睡可以為深度睡眠做準備,睡得太晚就會直接影響寶寶長個子。

1歲以內的寶寶大概要睡18~20個小時,在長大的過程中睡眠不斷縮短,但每天至少要保證10小時的睡眠。睡眠充足的孩子更有活力,情緒和食慾也會比缺睡的孩子好一些。

臨睡前不宜讓寶寶再接觸電視、ipad、閃光玩具等物品,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會不易入睡。父母要讓寶寶了解睡眠的程序,營造合理的、寧靜的睡眠環境,培養寶寶的睡眠情緒,讓寶寶知道洗完澡、聽了故事或者關了燈,自己就該睡覺了。

有的家長為了讓寶寶避免尿床,擺脫紙尿褲,總是到了時間就把寶寶弄醒把尿,這樣反而會使寶寶對排尿產生緊張心理,不利於培養有規律的排尿習慣。為了防止寶寶尿床,可以選擇高吸水性的紙尿褲,保持整晚乾爽。

新生兒在出生後6 個月後1 歲之前,應該與父母睡在同一個房間,但最好睡在自己的「地盤」。一歲之後可以試著與父母分房睡,幫助寶寶建立更加健康的睡眠。寶寶總與父母同睡會過於依賴父母導致夜醒次數較多,同樣,父母翻身或呼吸也會對寶寶健康造成影響。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