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美女老師:中國學生的寫作習慣恰恰美國大學最忌諱

耶魯美女老師:中國學生的寫作習慣恰恰美國大學最忌諱

耶魯大學寫作課老師Emily Ulrich的采訪。

今年是我在耶魯攻讀中世紀文學研究Ph. D學位的最後一年,同時,我也教授耶魯本科生寫作課,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學術寫作入門。

寫作課在美國高校的課程中地位舉足輕重,幾乎每門課程都需要撰寫essay。美國高校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提倡學生博覽各類學科,了解多種思路和方法,擁有自由的思想。Liberal一詞本身也代表了學生以文字闡述自己思想的能力。

它還是學生在深入專業領域學習之前,必不可少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表達訓練,訓練學生做“一手研究”,用“文本解讀”分析中心思想等能力。教授過程中,我接觸了不少從中國來的學生,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寫作訓練和美國寫作訓練的極大差異,是什麼呢?下面將逐一分享。

(點擊視頻觀看Emily老師的自我介紹)

▋學術寫作:一門說服他人的藝術

首先,“學術寫作”,和我們一般說的“寫作”是兩碼事。它假設你的讀者對某個話題感興趣,而且他們想要知道更多,然後你把你自己的發現,融入這個領域其他現存的發現之中。

我想舉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在《指環王》中有一種神秘的生物——樹人。他們在書中相當有喜劇色彩,因為他們是樹,所以講話特別慢。而周遭充斥著戰爭和動蕩,然後你看到這些樹人,他們也在進行一場權力的斗爭,但是他們語速極慢,可能5個小時只能說一句話。

而在我看來,學術寫作就像樹人,整個發表的過程特別慢,是一場非常嚴謹的學術交流,但不管怎麼說,它依然是一場對話,不是某個定論,學習如何融入這樣一場學術對話,是必經之途。

第二個不同之處其實包含兩點。首先,是對原創性研究的強調。你需要去發現一些別人未發現過的數據,從而去傳遞一些真相。我們對真相的求索應該是永不停止的,因為我們在不斷地發現新的信息。

其次,進行有說服力的論證的確是一門藝術。論證中應該包含你認為最佳的信息,但是對於那些和你的觀點相左的信息,你也需要去闡明為什麼它們是無關緊要的,它們如何服務於你的中心思想句。整個論證的過程不僅要關注你的論點,還要輻射更大的學術背景,這也是學術寫作的獨特之處。

▋鼓勵做“一手研究”,這讓孩子充滿干勁

在這個訓練中,我給學生們強調最多的,就是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的區別。

二手資料指的是對某個對象已有分析的資料,一手資料則是指最原始的資料。舉個例子,如果說《人權法案》是一手資料,那二手資料可能就是有關《人權法案》的各種書籍。這其中的區別非常重要,一個是從未經過過濾的對象,另外一個則是通過某種篩選的歷史時期。

在大學階段,我們會鼓勵學生做一手研究。大多數剛升入大學的學生都只做過二手研究,假設他們研究的是《人權法案》,他們會讀很多相關的書,然後寫一篇論文。但在大學,我們會讓學生研究《人權法案》本身,然後形成屬於自己的二手資料。

因此我在教學生的時候會說,無論你們對什麼話題領域感興趣,你們都要至少找到一份一手資料,而且關注的點要盡量小,否則的話你們需要處理的數據會太多,然後基於你找到的這個一手資料去寫你的論文。

舉個例子,如果你對美國的民權運動感興趣,那麼你需要找到某次集會中的某個發言,或是一份報紙上的某一篇報道,或是一幅圖片(比如一張海報),我需要你去尋找任何能夠闡述那個年代的元素。

我發現學生們特別有干勁,因為他們在做一些原創的發現,他們在用新的材料去回答過去的問題。我教他們去發現各種可能,去觀察文章的措辭、報紙上的字體,是如何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相呼應的,而這就是研究。

耶魯美女老師:中國學生的寫作習慣恰恰美國大學最忌諱

▋中國式寫作的bug

在教授過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中國學生的吃力。

事實上,一篇好的中文論文和英文論文的標准幾乎是完全相反的,美式寫作偏愛簡短、干淨的句子,段落篇幅也比較短,每一段只講一個中心觀點,所有觀點都按照邏輯來排列。也許是因為中文寫作鼓勵這種方式,中國學生似乎都在拼命地尋找更多表達方式去表達同一個想法,他們使用很多繁復的詞匯,寫冗長又飽含詩意的句子。

事實上,我所研究的中世紀文學也有這種特點。如果你了解你的話題,你知道你要表達什麼,而且它是正確無誤的,那你就可以使用多種方式來表達一個意思。而你所展示出來的是一種掌控一切的姿態,不僅是這個話題本身,還有各種表達方式。這也是打動讀者的技巧。

不過,在美國人眼中,這相當於在說:不要關注我的想法,看我華麗的辭藻。這反而會被解讀為一種讓人分神的花哨,而非優勢。中國學生會花很多時間去查字典,小心地醞釀語言,寫華麗的長句,而我會對他們說:縮短!縮短!縮短!保持最簡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文本解讀”技巧,助學生分析中心思想

中國學生最頭疼的還有這其中的“文本細讀”訓練。中國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思考和閱讀方式,但這對於美國教育而言卻是極為核心的技能,包括做研究和寫作。剛一開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的確是很難的,但經過整個大學四年的集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相較高中階段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

你需要盡可能地慢下來,不僅要看到文本(一個短語、句子)的字面意思(尤其是在文學作品中,當然這個技能在除了英語學科以外的其他領域也同樣適用),還要不斷地深入挖掘,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更深一層次的含義,除此之外,還需要辨別出在整部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手法和模式。

舉個例子,我讓學生讀丹尼爾· 凱斯的經典之作《獻給阿爾吉農的花束》,這本書在美國的中學和高中的書單中經常出現。全書講述的是一個特別愚笨的人,做了一個手術,突然變得特別聰慧,然而變聰明的代價是,大腦會退化得很快。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科幻作品。

在這部作品中有一個橋段,當主人公已經變得足夠智慧了,他意識到他原本認為是朋友的人不再是他的朋友了。當他愚笨的時候,他認為他的朋友們都很愛他,他們笑是因為開心;而當他變聰明了以後,他終於明白這些人是在取笑他,而不是和他一起笑。

為了形容主人公的這種震驚和羞恥,書中這樣寫道:“我覺得自己像什麼都沒穿一樣,我想要找個地方躲起來,我覺得萬分羞恥。”而在西方文學中,這個形容顯然和聖經中伊甸園的故事異曲同工,亞當和夏娃在誤食禁果以後對上帝說他們感到羞恥,想要躲起來,這是西方文化中形容人類失去天真的最為經典的寓言。

那麼說回到“文本細讀”,它要求讀者能夠發現這處形容和聖經語言的共鳴,然後去思考這種聖經語言對我們社會的影響,失去天真就永遠不能回歸天堂。

因此現在我們知道,書中不僅僅在說一種尷尬的處境,還讓我們思考失去天真的悲劇,它是如何去改變整個故事的走向,當主人公在書的最後又一次失去智慧的時候,是否悲劇仍在繼續呢?還是他過去那種雖然愚笨卻很開心的狀態被突如其來的聰慧徹底毀掉了呢?你會去思考,得到智慧這件事情到底是一種善意還是罪惡?

這就是“文本細讀”的精髓,它從文本的原始含義出發,觀察它與更大主題的共鳴,然後利用這種共鳴去重新解讀原來的對象。這種做法同樣適用於研究歷史、藝術史或者社會科學等學科。

不過,“文本細讀”的確是一項比較難習得的技能。它使你的思維過程變得復雜,而且這項技能對於每個人的人生都很重要,甚至對於任何需要創造力的崗位都是必須的。

比如你要懂得去讀出商業報告中的深層含義,你要學會去解讀新聞。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博雅教育會如此受追捧的原因。假設在職場上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擁有博雅教育的技能背景,另一個沒有,你一定會選擇前者,因為前者會始終保有創新精神。

耶魯美女老師:中國學生的寫作習慣恰恰美國大學最忌諱

▋批判性思維訓練:把各層論點按等級排列

寫作的美好在於,你總有機會逼大家去更深入地思考,通常我會讓學生說出某篇論文的中心論點,他們經常會不可避免地犯錯,因為在任何復雜的論文裡,都會有很多論點,問題在於你如何發現某個可以概述其他內容的論點。

這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因為你讓學生把各層的論點按照等級排列,學會總結,不遺漏重要的部分,讓他們明白在總結中需要精細到怎樣的程度。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思考過程。

我有個最好的例子,當我讓學生去修改他們的論文時,我會再三強調一些嚴格的規則,讓學生仔細閱讀論文,改正這些地方,然後上交給我。他們一開始會滿懷希望地動手修改,完成checklist上的所有事,然後你只要等個15到20分鐘,你就會發現他們臉上那種驚恐的表情,他們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句子好像空無一物,根本沒有寫出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事實上,任何經常寫作的人都會經歷這一過程,就像一件毛衣,你拉出一根毛線,整件毛衣就散架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批判性思維特別重要的原因,因為當你想要傳達你的觀點的時候,所有有關這個觀點的缺陷全都會凸顯出來,而這的確讓人無比抓狂。我鼓勵一個學生小心翼翼地對待他們的所思所想,實際上是讓他們誠實地面對自己,直面他們寫下的各種不符合邏輯的胡話,這個過程經歷得越多,他們未來犯錯的幾率就越小。所以在寫作中不斷地修改、編輯甚至重寫,才能造就一個真正優秀的批判性作者。

耶魯美女老師:中國學生的寫作習慣恰恰美國大學最忌諱

▋讀什麼都行,但有特殊的閱讀技巧

經常有人讓我推薦必讀好書,其實,對於英語非母語的學生來說,盡可能地多讀書就是熟練寫作的最好方式。而閱讀本應該充滿樂趣才對。如果可以單純地享受閱讀,你就已經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了。因為你可以拓展自己的詞匯量,提升你的句式,使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內化為寫作習慣,發現書面語和口頭語之間的不同,所以基本上我的推薦是百無禁忌的。

無所謂你讀什麼、讀多少,如果你能夠培養閱讀習慣,每天堅持閱讀1小時,而不是整天坐著看電視,通過幾年的積累,那就是無數個小時的閱讀。而且你無法在這個過程中作弊,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每天堅持閱讀一點點,比如你喜歡簡·奧斯汀的小說,那就去讀,如果你特別喜歡科幻小說,也可以去讀。你不一定非得讀莎士比亞,雖然很多人可能想讀,但在我看來,只要讀起來就可以。

不過確實有些特別的閱讀方法。如果你讀的是學術論文,你想學習前輩們是如何去論證的,我會建議做三件事:

  • 劃出主要的論點
  • 劃出首次提出論點後每次作者重申論點的部分
  • 劃出作者使用的不同種類的論據,然後觀察其中的模式

每次我在課堂上給我的學生發鉛筆,讓他們做這些的時候,他們都覺得太小兒科了,但通過這樣的分解,去觀察作者的論點是如何被傳達的,這是我所認為的最好的學習方法。

而如果是一般性的被動閱讀,就讓那些文字肆意地流淌過你的身體,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一開始讀一本外文書會特別興奮地查閱每個生詞,而半小時之後就不得不放棄了,因為工作量實在太大。而我的經驗是,繼續讀下去,即使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只要基本的情節可以理解,就一直讀下去。你會發現,如果就這樣一直讀下去,實際上可以學到更多。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