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值得孩子學校假期在家做的趣味實踐
寒假了!孩子們終於可以理所應當地擺脫課業任務,但對家長們來說,卻不是該放松的時候——孩子放下了自己的課本、書包和測試,跑到了你面前,你是否該利用好這個契機,充實一下孩子的知識庫?
學院君今天,就給還在為寒假計劃發愁的家長朋友們提供10個源自美國的有趣又有料的實踐小活動,在家就能玩,讓孩子們隨時隨地趣味動手與學習!值得為您家裡的小同學收藏。
1、“假如我長大後變得很有名”
“想象一下你長大後變得非常有名,一張郵票會為你發行,現在,請畫出郵票的樣子,然後寫出你的成長故事”——這個很開放的作文題,非常適合啟發孩子在年關思考自己的未來。
比如上面這張,是少年商學院的朋友,在美職場媽媽福多多的孩子所寫,大意是“我出生的時候數學就特別好,後來大學去了伯克利,拿得都是全A的成績,然後畢業後奔赴華爾街,在華爾街的第二年就成了百萬富翁,第三年就已經擁有財產達到2後面多得數不過來的0。然後我捐獻出一億用來救濟窮人、資助兒童教育、支援教會建設,這就是著名的一億捐款。”
2、零距離觀察生物
養寵物是熱愛科學的孩子近距離了解生物特征、習性的最好方法。比如養一缸金魚,讓孩子好好觀察其外貌、行為特征、生活環境和食物結構等,還能順便讓孩子學會如何照顧小動物,一舉兩得。
這個實踐還能和英文寫作聯系起來。比如鼓勵孩子把整個養寵物的過程都用英語記錄下來,不只是每天寵物的狀態,還要在網上查資料,分析為什麼寵物會出現某種行為,為什麼寵物具有這種特性等等,最後形成一份超酷的英文研究報告。
3、創造一個生物
如果家裡不適合養寵物,也沒關系,不如讓孩子創造一個生物——用各種幾何圖像組合成一個生物,可以在創造的生物上加一些有特點的器官,比如尖牙、眼睛、鼻子、頭發、耳朵等等。然後寫一個有關這個生物的故事或者一首詩。
4、跟著書本去旅行
這是美國小學生寒假的典型作業——到圖書館借諾貝爾獎得主斯坦貝克的《罐頭廠路》來讀,然後去作者書中描寫的那個城市——蒙特利市去參觀博物館,去走一次罐頭廠路,然後做一個藝術創作,比如用照片拼成的海報;或者寫一本詩集,或者寫一篇短篇小說,或者作一首歌等,來反映感想。
5、做一份活靈活現的閱讀報告
美國小學生讀完書後,都要寫研究報告的,而且每份報告的工作量還不小。比如閱讀科普書,主角是“殺人鯨”,那麼首先,要分6個部分講清殺人鯨的特點,不能成段抄襲,保證至少5種不同的資料來源。
然後要制作展板,裡面至少要有一幅孩子自己畫的畫,表現目標動物的生存環境;最後是制作一個小型的三維實景,再現要研究的生物的生活環境,棲息地。所有的小動物,裝飾品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制作……
6、自制家庭出行方案
很多家庭有春節出行的習慣,不如讓孩子參與制作出行方案!
全家大致出行計劃出爐後,交給孩子細化每天的行程,包括:制定“旅行責任書”,爸爸媽媽和自己分別負責什麼內容都一一寫明;上網搜索目的地,為地圖做標注,雖然國內書店裡有各種旅游攻略書,但這個自己收集資料的過程對孩子來說,卻更長知識,也更有趣。
7、深入走訪一次菜市場
去魚市場等超市和批發市場等拜訪那兒的工作人員,了解和記錄魚的生產,流通,以及到達餐桌等的全過程。孩子們不僅由此認識魚類,同時還通過現場考察與查詢,認識到愛惜糧食、節省能源對於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8、走上街頭被拒絕99次
TED演講者Jia Jiang,曾因上傳自己100次被路人拒絕的片段而在Youtube上走紅,應該說,每個孩子都應該在成年前好好嘗試一下“被拒絕”的滋味。
比如去一家從沒去過的漢堡店,吃完漢堡後對服務員說漢堡太好吃了,給我免費再來一個漢堡怎麼樣?隨機敲開一家鄰居的門,要求去他的後院踢足球;向警察要求試駕警車……每天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提出一個無理的要求,用心體會被拒絕的滋味。如果可以,研究一下如何提高成功率。
9、當一小時盲人
這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專業一個非常經典的同理心訓練:蒙上眼睛,走到戶外,他以這種狀態,花一個小時探索周遭環境。需要的話,讓身邊的人攙扶著上下樓梯,偶爾會碰上樹木,在幾個空間裡探索前行,聆聽聲音,觸摸不同的材質等。
慢慢地,安靜下來,把自己當成盲人,去思考一些問題,然後為盲人設計一個真正能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的產品。
10、學習“記憶宮殿法”
這是美國“語言天才”Tim Doner常用的方法。假設孩子想要學10個單詞,不要單純地背,而是把單詞和自己的空間記憶結合起來。
假設我們到了聯合廣場,把每個單詞都對應到一個位置上:走在大街上,日語是“iku(走)”,我再往前走一遍,右轉,坐在我可以suwaru(坐)的階梯上,左前方是華盛頓雕像,我以前以為那是個噴水池,所以就是nomu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