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如何快速成長?秘訣就這兩個字!
導 讀
閱讀,還是閱讀。
暑假已經過半,老師,您的計劃完成得如何?相信這件事一定在很多老師的計劃中,那就是:閱讀!我們如何讀書?怎樣從閱讀中得到快速的成長呢?
這篇由曹鴻飛所寫的文章《建立教師的“三環閱讀”地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近日在德國慕尼黑伊麗莎白小學考察時,我問校長:“您認為教師最重要的素養是什麼?”她說是“專業+愛心”。答案精練而精准。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什麼是專業成長?有人以為評上了骨干教師、教壇新秀、名師、特級教師等榮譽,就是專業成長。殊不知,現在各類評比已經泛濫,榮譽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難道沒去參加這些榮譽評比的教師就沒有實現專業成長?我以為,只有在教學中實現了更會上課、聽課和研究,更智慧地教書育人,才算是專業的真成長。
如何實現專業成長?現在鋪天蓋地的是各級各類培訓。我以為,專業成長的途徑不能一味地到外面去尋求,而是要到內心去尋求,到離自身最近的途徑去尋找。事實上,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機會和必要去參加各類培訓,但每位老師都有一條便捷而有效的途徑,那就是閱讀。
閱讀不能僅限於讀教材、讀教參、讀教輔用書,這是小備課之需,還應該有大備課的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提高教育素養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沒有名師不是愛閱讀的,閱讀促進教學的自我刷新。關鍵是讀優質的書,優質地讀。
1
三環閱讀:打好教育教學的底子
教師閱讀什麼?現在流行的很多推薦書單,會帶有個人的喜好色彩和閱讀背景,雖不可迷信,但聊勝於無,至少給了一份閱讀的參考和選擇。因為有些好書並不一定會自動來到每個人的面前。台灣作家郝明義將閱讀與飲食聯系起來,提出了四種閱讀,可以作為教師閱讀書單的一種參考。
四種閱讀
第一種閱讀是主食閱讀,或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這一類很像是讓我們有飽足感的主食。
第二種閱讀是美食閱讀,或“思想需求的閱讀”。這類閱讀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似間接,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裡的“美食”。
第三種閱讀是蔬果閱讀,或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這種閱讀很像是飲食裡的蔬菜、水果。
第四種閱讀是甜食閱讀,或稱之為“休閒需求的閱讀”。和前面三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很像是飲食裡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
三環閱讀
溫州市中小學愛閱讀行動中的教師閱讀書目(含電影),按照這四類閱讀內容包含了教育類、人文類、科學類、生活類等書目內容,但即便如此,我也並非慫恿教師博覽群書。博覽群書至多只能做教師的個人追求,卻不必成為教師的群體標准。最好是有選擇地閱讀,因閱讀而自我喚醒、自我更新。
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我也會給同行們推薦一些書單,但書單裡往往蘊含著“三環閱讀”:內環閱讀、中環閱讀、外環閱讀。內環閱讀是學科教學的專業閱讀,中環閱讀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內容,外環閱讀則是人文、歷史、哲學、科學等。
外環閱讀可由教師的興趣和學科外延決定,但在中環閱讀尤其是內環閱讀中,應該有幾本能夠打底的、形成教育教學基本價值取向的書,因為一本書有時候可以成為一名教師對教育理解的支撐。一名教師應該有一本能夠深深影響著他的教育價值觀的書籍,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成為他理解教育、實踐教育的源泉,成為他理解教育和學科教學的原點。這本書的高度,其實就是他當下教育實踐的高度。但現實是,很多老師教了一輩子的書,也沒有這樣一本書,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本書。他的教育思想只是不自覺地被時代的風尚所影響,漂浮在別人的思想中而沒有根基。因此,有人推薦這些書單就成為很重要的引領。
我建議每學年都應該有這樣的一本書,循序漸進促進教育教學價值觀的形成。如中環閱讀書單中,應該有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杜威的《我們怎樣思維》、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有教育大家的影像《先生》,有教育電影《春風化雨》《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三個傻瓜》《地球上的星星》《生命因你而動聽》等。
內環閱讀中,語文學科應該有“漢語知識+文本解讀+學科理論”的閱讀內容,數學學科應該有“數學本體性知識+數學心理+數學科普”的內容。如我曾經讀《語感論》《語文教學對話論》《走進語文教學之門》《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語文教育門外談》等教學技術的書,讀《語文課讀解學》《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名作細讀》《文本細讀講演錄》等文本細讀的書。這些書目,在不同時期洞開了我語文教學的思想新門,汲取了無盡的教學營養,奠定了學科教學的主流價值和教學取向,不至於人雲亦雲,隨風漂浮。
雖然各位教師的起點、層次不一樣,會有不一樣的書目選擇,但是有些書應該成為基礎書籍,成為學科教學的根本閱讀,然後不斷建立自己“三環閱讀”的地圖。
2
“3+2X”:教師閱讀的落實
有了閱讀書單,並不代表就有了閱讀。如何進行閱讀?我倡議“3+2X”閱讀,這裡的“3”指3個“1”:
3個“1”
翻爛一本經典。一學期或一學年至少要選一本內環或中環閱讀裡最重要的書,反復讀,掌握其精神實質所在,並在教學中進行運用。這樣的一本書就是在累積自己的教學高度,如課程類的《後現代課程觀》、語文學科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班主任的《愛心與教育》、辦學的《帕夫雷什中學》、閱讀方法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美學的《詩論》等。
每學期主攻一個專題。美國當代管理學家托馬斯·卡林認為,在任何一個領域裡,只要持續不斷地花6個月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習和研究,就可以使一個人具備高於這一領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識。我曾經以每學期主攻一個專題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專題聯讀和微格實踐,如目標設計、內容選擇、過程設計、課堂提問、課堂練習、師生互動、情境創設、活動組織、反饋小結、激勵評價、節奏調適、方法滲透、小組合作、自主學習、體驗探究、作業布置等。十年下來,將學科教學的“一口口井”變成了“一個湖”。
精研一位名家。站在一些名家的肩膀上會看得更遠,走得更快。一個階段內可以一位自己認可的學科名師作為教學的榜樣,專題研讀他的教學主張、課例、教學經歷等。
2 X
再來說說2X。一個“X”指X位教師結成讀書伙伴。每個成員共同讀一本書進行深度討論;或每個成員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參與月末讀書報告會;或每個成員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作者,讀他的相關著作成為他的精神同伴。
另一個“X”指一年寫作X篇文章。寫作促進閱讀,可寫教學案例、教學隨筆、教學日記、教學博客,讓教學寫作成為教師專業生命的表達和交流,成為優化審美情操、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
3
聯讀:讓閱讀更有力量
在我的專業成長中,沒有參加過什麼大培訓,我是在閱讀和備課中成長的。如果沒有設計出能讓學生思維激活、小眼放光的步驟來,我是不敢走進課堂的。正是對課堂的敬畏,我把每節課當成了公開課。我把能不能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每節語文課的魅力作為了我的追求,這是自我的加壓,也是源源不斷的教學動力。
當教學沒有新鮮活水的時候,便是需要閱讀的時候。這種備課和閱讀刻上時間的痕跡,就以大量形成了力量,以自我訓練實現了教學磨煉。當然,既然是好書,還是需要好好讀。閱讀不僅僅是接受理解,還需要發現創造。我個人的做法是聯讀。聯讀是一種多文本閱讀、比較閱讀、網狀閱讀、聯結閱讀、聯動閱讀,它讓我對問題的思考更有了廣度、深度和力度。
我也讀勵志類的書,如《沉思錄》,它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在鞍馬勞頓中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不僅要思考善良、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同理,對於教師書單來說,付諸閱讀與實踐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