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大便有這5種情況要警惕, 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信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排便習慣,最常見的就是一天排便一次,也有人兩三天排便一次,長久以來,就會形成排便習慣,偶爾出現腹瀉或者便秘,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最需要注意的是以下這些問題,一旦出現,最好及時就診。 排便習慣的改變:這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表現,若是之前都保持著排便規律,但最近出現頻繁的腹瀉或便秘,這種就叫有意義的排便習慣的改變。
血便:很多人出現血便時都以為是痔瘡造成的,不當回事,然而有時候血便卻是大腸癌的信號,不能忽視。
便秘與腹瀉交替:如果病變在靠近肛門的位置,那麼腸道就會變得狹窄,會導致便秘,同樣也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腹瀉,這樣就會使機體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症狀。
持續腹瀉:若是因為大腸癌導致的腹瀉,常常水性糞便中還混雜著血液,排便後會有糞便殘留的感覺,同時腹瀉與便秘交替,反復發生。
糞便細,排便不盡:腫瘤一旦變大,就會影響糞便的排出,使之變細,也會有排便不盡的感覺。
因此,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排便習慣,如果出現上述症狀,請及時就醫。
在台灣,惡性腫瘤連續多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一位,其中的大腸直腸癌,每年新發生病例已突破1.5萬人,發生人數連續9年居冠,亟需國人重視。醫師提醒,許多人認為血便、便祕和大便變細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但其實不只是這樣,民眾該隨時關注的症狀至少有10項!
聖馬爾定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葉重宏表示,一如其他疾病,大腸直腸癌的表現症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多樣化的,有時很難與其他疾病做區分。但是,任何人只要有以下10大症狀,都該懷疑有腸胃道的病灶,應該找醫生做檢查和鑑別診斷,一旦確定是大腸直腸癌,應盡早治療,治癒率較高。
症狀1: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或便祕。這可能是腸道腫瘤引起狹窄、不正常分泌,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情緒壓力、其他疾病的影響,因此一旦有類似症狀,一定要探討原因。
症狀2:糞便形狀發生改變
通常指的是糞便形狀漸漸變細。雖然造成糞便變細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而大腸腫瘤造成的腸道狹窄便是其一。此外,蔬菜纖維食物增加,糞便量會增加,而肉食主義者糞便量較少;當排便次數增加時,相對的糞便也會較細,這些情況也都需要鑑別。
許多人認為血便、便祕和大便變細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但其實要注意的不只是這些。
症狀3:排洩黏液
腹瀉或腸炎時,常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大腸癌和大腸瘜肉也會發生,且以黏膜狀瘜肉為多,有時大腸癌還會混雜血液。
症狀4:便血或糞便帶血
造成「便血」的原因很多,主要以良性病灶較為常見,例如痔瘡、肛裂、瘜肉、大腸發炎、大腸憩室症等。不過,出血也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因此,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別輕易自我診斷,更別因忌諱求醫而延誤確切的診斷和治療時機。另外,葉重宏醫師提醒,由於腫瘤慢性出血的量少又長久,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建議養成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的習慣,有助早期發現癌蹤和治療。
症狀5:裡急後重
「裡急後重」指的是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常想要上廁所,實際坐在馬桶上又解不太出來,這是直腸癌的常見症狀之一。不過,其他疾病如直腸炎、侵犯直腸的潰瘍性大腸炎、直腸內異物等,也會有相似的症狀,故需鑑別。
症狀6:腹痛
葉重宏醫師表示,會引起腹痛的原因,用一本書來描述可能也說不完,而大腸直腸腫瘤即是其中一項。當腫瘤引發腹痛,通常是因為腫瘤已侵犯到腸壁外,或是已有部分腸阻塞情形。疼痛無特異性,腹痛也常不侷限於一處,因此若有慢性腹痛,都要詳細檢查。
症狀7:貧血
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病灶位於右側大腸的患者,但是,「貧血」症狀是漸進的、容易被輕忽,葉重宏醫師就曾在臨床見過有患者血紅素下降至正常人的1/4才就診,因此耽誤早期治療的時機。另需注意的是,貧血也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血液疾病所導致,在朝腸癌方向做判斷前,應先排除這些可能因素。
症狀8:食慾不振
與其他許多癌症的症狀相近,大腸直腸癌也可能引發胃口不佳、食慾不振。
症狀9:體重減輕
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的情況並不明顯,但可因腫瘤阻塞、腹痛,導致營養攝取不良,或腫瘤轉移而使體重逐漸下降。
症狀10:腹部腫瘤
少數的大腸直腸癌會以腹部腫瘤來表現。有些是腫瘤本身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有些則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在腸內,導致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的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