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累,也要親自帶孩子,錯過了關鍵期,就再難走進孩子的心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孩子需要我們陪伴、我們能夠陪伴的,也就只有那麼兩三年。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我說得輕巧,天天陪孩子哪兒有空賺錢,怎麼讓孩子生活的更好?錢是賺不完的,但孩子需要培養的關鍵期可就那麼一段,沒有反悔的可能。不想讓自己和孩子變得疏遠?那麼各位家長朋友就請在孩子小時候多多陪孩子吧!

前些天,我的閨蜜小莉和我吐槽,表示她的孩子現在和她不親了。

我追問具體情況,才知道,小莉因為要上班,孩子一直跟著奶奶,晚上為了不影響休息也讓孩子和奶奶睡;再加上工作忙碌,加班出差,小莉就更沒時間陪孩子了。

結果現在孩子絕大多數時間都黏著奶奶,不怎麼願意和小莉親近,晚上更是只和奶奶一起睡,甚至連小莉想和奶奶一起陪他睡都不行。

「這床你不能睡,這是我和奶奶的!」

稚嫩的話語讓小李好氣又好笑,她只好選擇在孩子睡著後再抱過來,然而第二天早起一醒孩子就哭著叫奶奶。內心很受傷的小莉只能自我安慰,寄希望於孩子長大就懂了。

然而事實上,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新生兒最初的幾年,那是誰養的就跟誰親。出生第一年乃至前三年時孩子會對照顧者產生情感依賴。

所以說,不少人誤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和自己親近了,是大錯特錯的。

那麼,孩子從小跟誰睡,以後就跟誰親近?

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孩子的客體穩定性在良好養育環境下一歲半即可形成,而情感穩定性要在三歲才能形成。

而只有當孩子形成了這兩個穩定性,才能承受長時間(半個月以上)與媽媽分離,不然就會認為媽媽是永遠地拋棄了自己。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有很多人寧願在外工作、學習,也不願靠近父母。這就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和父母建立好情感依賴關係,缺乏父母陪伴。

有網友分享過這樣一個自身經歷:網友L小時候父母在外工作只有過年才有空回來,從兩歲起L就一直和爺奶生活,直到7歲被父母接去上學。

缺少父母陪伴的L性格越發孤僻,遇事不願意和他人交流,寧願自己解決。舍友和父母一通電話打了一小時意猶未盡,L卻除了日常問候完全不知道和父母說什麼。

L說,父母對她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親密不起來。對此,心理學家的說法是,如果父母錯過了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期,就再難走進孩子的心。

父母如何對待我們已經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做父母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不必經此一劫。

在近幾年熱播的育兒節目中,經常能看到胡可一家的身影,而且即使長期霸屏也非常為觀眾所喜愛,胡可的育兒觀念受到萬千寶媽的追捧。

胡可之前在節目中提到,她小時候就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因此更知道父母陪伴的重要。然而真的有了孩子後,卻忙於工作忽略了這一點。

有次她拍完戲連夜趕回來,第二天一早忍不住逗安吉,「看看誰回來了~」安吉的話卻讓她淚流不止——「你都走了那麼多年,我哪記得你是誰啊?」

胡可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極力想做個陪伴孩子的好媽媽卻沒能做到,結果自己的孩子現在也要體驗自己小時候不好經歷。

從此,哪怕再苦再累,工作的時候胡可也要帶上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才有了人見人愛的小魚兒和安吉。胡可吸取了自己童年的教訓,用愛與陪伴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親近的人。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孩子需要我們陪伴、我們能夠陪伴的,也就只有那麼兩三年。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我說得輕巧,天天陪孩子哪兒有空賺錢,怎麼讓孩子生活的更好?

錢是賺不完的,但孩子需要培養的關鍵期可就那麼一段,沒有反悔的可能。

不想讓自己和孩子變得疏遠?那麼各位家長朋友就請在孩子小時候多多陪孩子吧!

【延伸閱讀】 

寶寶有以下4種「壞習慣」家長不要制止,只是因為他變聰明了,不用過分擔心

媽媽越說這倆字, 孩子越不聽話! 你也常說嗎?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美國心理學家:孩子安全依戀期別錯過,再想親近,就為時已晚了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