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為何出產美女?有一大原因,重慶人未必注意,但外地人想到了
如果去重慶旅遊,不去渝中等於沒有到重慶,通遠門古城址、洪崖洞古蹟、曾家岩50號周公館、中山四路65號“雙十”協字地桂園,等等,都是重慶標誌性的景點。
(三峽博物館外景)
在參加今日頭條組織的#了不起的重慶母城渝中#活動時,我個人比較喜歡去的地方有兩個,一是三峽博物館,一是湖廣會館。
去博物館是大多數遊人的選擇,到重慶,看了三峽博物館,對重慶的底細基本上也就了解了。而湖廣會館則是了解中國清朝建築風格和古代移民文化的好地方。
湖廣會館是一組清朝建築群,始建於康熙年間,經乾隆到光緒年間的不斷改建、擴建,始成今日規模,現存建築系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建,距今已有300餘年曆史,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埠的歷史見證。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裡面還有禹王宮、齊安公所、廣東公所等,總佔地面積達1萬8418平方米,是目前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
國內的會館我看的多了,為什麼喜歡湖廣會館,因為裡面有一個“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
重慶一帶,早期是巴人的地盤,但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時,巴人讓秦人給滅國了。後來的重慶人,基本上都是外來人口,重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
當時的重慶屬於四川,重慶移民高峰發生在清初,就是中國古代移民史上最後一次最大規模移民“湖廣填四川”。
(湖廣會館內禹王宮)
“湖廣填四川”實是自明朝初年開始的“洪武大遷移”的繼續。以江西人為代表的長江下游人口,向中上游遷徙,明朝主要去向是今湖南湖北地區,清末人魏源在《湖廣水利論》將贛人填兩湖稱為“江西填湖廣”。
而長江流域的遷徙活動,早在唐末五代時已出現,明朝採取了政府強制措施,讓移民運動達到高潮。朱元璋於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發布移民令,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自東向西、由南向北的移民大潮,史稱“洪武大遷移”。
與“洪武大遷移”一樣,清初“湖廣填四川”也採取了強制措施,稱為“楚民實川”。
(巴蜀移民來源)
據《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以康熙二十四年來說,全四川人口統計總數9萬餘人。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滿眼凋敝,四野荒涼。《明清史料·戶部題本》記載,見到這種情況,時四川巡撫張德給康熙皇帝上了奏摺,認為,“惟有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除此似無別的良方上策。”
於是朝廷頒發“楚民實川之詔”,對兩湖地區實施強制性移民,當時的手段極其粗暴,官兵把一個個村子圍住,強行要求整村遷移進川。為了防止逃跑,採取強行捆押方式。
(移民推著獨輪入川)
這些男女老少被繩子拴著,連成一串,一路哭著,背井離鄉,日夜兼程,連大小便都不自由,欲方便時要說“我想解手”,申請解開被綁著的雙手,在路邊就地解決。現在巴蜀地區俗稱上廁所為“解手”,就是這麼來的。
要注意,解手之“解”原本念著gǎi(音改),而不念[jiě],是湖北麻城孝感一帶移民的口音,就是鬆開繩索的手,清初移民運動中麻城是重要的人口中轉站,遷移到巴蜀的麻城人也很多。而如今不少重慶鄉下喜歡雙手交叉,背在身後,也是因為移民被捆綁形成的。
(移民老照片)
當然,對這種說法法是有爭議的,一種說法是“解手”一詞早在明初時已出現,洪武大遷移也是採取捆綁手段,是山西“大槐樹移民”文化的產物。
其實,上述可能都是附會,或者說巧合,“解手”俗語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因為古人穿褲子都是用布條、繩子當褲帶,現在在農村不少地方還能看到,每次如廁都要用解開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廁所的約定俗稱。
(移民入川擔著鋪蓋)
需要說一下的是,因為先有“江西填湖廣”,繼有“湖廣填四川”,所以現在巴渝人口的兩湖人,其實大多是江西人。所以,包括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在內的中國不少地方,都喜歡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就是這個原因,是一種移民情結。
而移民城市的一大特點,是男人帥、女人俊。這是因為遠支基因雜合交流的結果,凡混血兒多漂亮,就是這原因。重慶的美女明顯比傳統的美女基地蘇州、杭州、揚州要多,重慶為何出產美女?很多重慶人未必注意,但我一個外地人想到了一個原因——與移民不無關係。不過這叫“國內混血”,有別“國際混血”,仍保有中國美女基因,是正宗中國美女。
(重慶美女)
重慶美女有膚白、腰細、腿長的特點,移民僅是重慶女人多美麗的原因之一,而獨物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重慶女人。重慶別稱“霧都”,大氣水份多,有天然的面膜功能;重慶又是“山城”,每天上上下下的,比平原城市運動要多,腿腳肌肉客觀上得到了健美訓練,重慶女人多長腿,便好理解了。
還有一說法,重慶多美女與吃火鍋也有關係。根據何在?火鍋底料麻辣,在重慶濕熱的氣候條件下,可達到排毒美顏功效。
(重慶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