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謎:為什麼小孩睡前會鬧覺?為什麼爸媽哄睡很有價值?

小孩鬧覺時,你也像他們那樣“糗”嗎?

記得幾年前,有一天晚上,我凌晨2,3點才回到家。走在小區黑黝黝的小道上,隱隱約約看見前面一坨白色的東西在一上一下地“跳躍”,把我嚇得汗毛倒豎。正當我在猶豫要不要往回走,那個白色的“東西”走進了路燈下,把我逗得差點笑出聲——一位爸爸用後背馱著一個1,2歲的小男孩。由於爸爸和小男孩穿的都是白色衣服,所以在黑夜中遠遠看,還以為遇見了什麼怪物。當我走近時,才聽見那位爸爸一邊輕輕地哼著催眠曲,一邊慢慢地往前走,而他後背上的小男孩在“點歌”。

還有一位媽媽,曾經跟我說過自己超崩潰的哄娃經歷。她家的寶寶1歲前,幾乎每晚總鬧覺,一哭鬧就歇斯底裡,怎麼哄都不肯睡,把家人折騰得身心疲憊。後來,兩夫妻偶然發現寶寶好幾次一上自行車就秒睡,所以當寶寶鬧覺時,兩夫妻便把自行車當搖籃。一開始挺有效,沒多久,他們發現雖然寶寶每次上車還是很快睡,可是一旦車停下來又秒醒了,他們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兜圈,最後寶寶實際是太困睡著了,他們才敢回家。夫妻倆還因為經常三更半夜“鬼鬼祟祟”而被盡責的保安叔叔攔下來……

有一位朋友說,她家3歲的女兒是“不睡天王”。玩游戲、講故事、唱歌……當媽媽眼皮打架,困得嘴巴打結,女兒還精神抖擻。使盡了“魔法”,孩子還沒睡。有一次,她故意讀繪本時倒在床上裝睡,沒想到女兒一邊喊“爸爸!媽媽暈倒了……”,一邊抬起小手“啪”一掌打在眼睛上,頓時眼冒金星,眼淚直迸。

日本《Baby-mo》雜志有一項調查,發現八成的媽媽,常常因為哄小孩睡覺而心力交瘁。所以,哄孩子睡覺,不是個別孩子過於搗蛋,也不是個別父母的苦累行為,而是大自然一種養育孩子的共性。

▲再累再難,為什麼爸媽要堅持哄小孩睡覺?

在人類的狩獵時代,

寶寶出生後總要頻繁地哭鬧,一方面因為新生寶寶來到陌生的環境,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他們通過頻繁的哭鬧以及觀察周圍人的反饋來認識和適應環境。

除此之外,當小寶寶睡覺時,如果孤零零在原始草叢或洞穴睡覺很危險,他們要用哭聲把媽媽吸引到身邊,所以便有了“鬧覺”一說。

在原始的群體社會,一個小嬰兒的出生,常常會得到周圍所有女性的照顧,即使這些女性只是寶寶的鄰居。因為成年男性要打獵,女性除了采摘、照顧家庭,她們還有個重要的任務是讓新生命生存下來,讓部落的力量更強大。如今,照顧寶寶的任務落在了爸媽身上,無數進化心理學家們認為,這是較近代才出現的現象。不少家庭的這個任務,甚至只落在了媽媽一個人身上;但寶寶愛哭鬧或不肯自己睡的天性沒變,所以爸爸們要重視哄娃媽媽總是疲憊不堪。

跟哄小孩睡相比,讓孩子孤零零地哭著睡,會給孩子帶來憤怒、緊張、害怕、失望……累積多了,便有可能發展為心理方面的“障礙”。正如教育心理學家溫蒂•密道米斯(Wendy Middlemiss)說,讓孩子孤零零地哭著睡,會帶來心理焦慮等問題。當爸媽哄孩子睡覺時,因為有擁抱、安撫、親吻……方面的肢體接觸,能促進爸媽和孩子身體的催產素分泌,不僅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信任感,還有助於帶來親密的親子關系和情感。除此之外, 被爸媽帶著耐心和愛心哄睡的孩子,未來容易獲得情緒平靜,上幼兒園時分離焦慮可能會更少一些,在人生中焦慮症的風險也會減少。

所以,雖然哄睡好難好累,但是爸媽們要堅持。當然也不缺乏一些很早就自覺睡覺的孩子,這些孩子是媽媽們貼心的小棉襖呢。

▲哄小孩睡覺,有較舒適的途徑嗎?

固定的睡眠儀式感或規律的就寢步驟,有助於減少孩子睡覺前的“折騰”。

規律就像到點的睡眠“觸發器”,比如到了晚上10點後,規律的步驟是刷牙、換睡衣、聽童話故事,然後在媽媽的睡眠曲中慢慢睡去。當然,這個做法不能讓小孩秒睡,但是規律能幫助入睡變得容易一些。每個孩子的性情都不一樣,倘若遇上孩子不舒服就更難入睡了,所以父母們該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入睡方法。大原則是“規律的睡眠步驟”+“爸媽的良好情緒”,幫助孩子踏實愉悅地入睡。

學學下面一位媽媽的好點子吧:

有一位小男孩,每晚到了睡覺時間,媽媽關燈後就開始哭鬧,一定要玩玩具、看動畫片,否則就撒潑打滾。後來,這位媽媽給孩子制造了一個“睡眠儀式感”——在平時的睡覺時間的基礎上,提前一個小時進入睡眠儀式:玩15分鐘玩具,接著閱讀15分鐘繪本,再接著做15分鐘手影游戲,最後唱兒歌。孩子喜歡唱多少首都沒問題,但要求是要躺床上邊拍手邊唱,並且越唱越小聲……這位媽媽說,很多時候唱到5,6首就已經睡著了。讓她自豪的是,孩子比以前還提前早睡了半小時!

這位媽媽的做法,其實是行為理論中的“削弱”原則。拍手越久越無力,越唱越小聲的環境氛圍,讓疲憊感加強,從而幫助孩子入睡。

有句話說得好,“越苦越累,越容易變成難忘的記憶,造就親密的親子情感”。

今夜你哄睡的孩子,

或許在將來,

也會抱著自己的孩子,

看著夜空,默默地感謝你,

因為,你曾經耐心的哄睡,

給他們帶來了一輩子的情緒平靜和幸福!

【延伸閱讀】 

寶寶有以下4種「壞習慣」家長不要制止,只是因為他變聰明了,不用過分擔心

媽媽越說這倆字, 孩子越不聽話! 你也常說嗎?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美國心理學家:孩子安全依戀期別錯過,再想親近,就為時已晚了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