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害羞、慢熟,都不是媽媽造成的

最近看了幾個媽媽的留言,真令我哭笑不得。

案例一:孩子怕生,對新的人事物總是觀望不前,三姑六婆說,「這就是媽媽在帶才會這樣,趕快送上學就不會了。」

案例二:孩子很外向,到哪裡都能跟大人主動聊,第一次上課也可以直接進教室不需大人陪,長輩說,「這孩子連跟人家走都好,一定會有問題。」

其實內向害羞、外向活潑本是孩子的先天氣質,的確在教養上都有需要些小技巧,讓他們的社交人際發展更好,但在幼兒時期刻意的催促、限制,對未來卻有負面的影響。

孩子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正是屬於九大氣質中的「易親近性」,過去通常稱為「趨避性」。

快熟vs慢熟小孩,教養大不同

快熟,易親近性

總是充滿好奇想去探索,對於新的人、事、物,反應都是很快能夠接受。

卡通代表人物-野原新之助(誇張了些,但純粹只是讓各位好懂)

慢熟,不易親近性

對於新的人、事、物接受度較低,比較傾向會退縮、不想嘗試。

卡通代表人物-蠟筆小新卡通中的正男

慢熟、快熟教養有技巧,請不要強迫催熟

教養是需要借位思考的,爸爸媽媽清楚自己和孩子的氣質分類,選擇適合的教養策略,會讓您的教養更輕鬆、更順利。

快熟媽媽 VS 快熟小孩:你和孩子都樂於接觸新環境、新事物

1.和孩子一起出遊

可以盡情的帶著孩子跟你一起外出探險,例如到博物館(儘管他可能只是到處看人)、遊樂場、公園或動物園,和孩子一起分享所見所聞。

2.拉長逗留時間,延長社交互動

盡可能多逗留一些時間,讓孩子和其同儕或家庭有互動交流的機會。

3.觀察孩子與人互動情形

當孩子和其他人互動時,一定要在旁觀察,因為高易親近性的孩子,往往對於人事物是急於探索,他們樂於人際互動的過程,因此可能會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例如對方已經有些不耐煩,或是害羞內向的同儕已經很焦慮、受挫了還渾然不覺,家長需要適時引導,幫助孩子在享受社交的同時,也要注意體察他人的心思。

4.教孩子同理心

適時讓孩子了解不是每個同儕都跟他一樣,遇到比較害羞內向的同儕時,多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並不奇怪,引導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

快熟媽媽 VS 慢熟小孩:你和孩子對新事物、新環境的接受度是不同的

媽媽覺得沒甚麼,有時是很難體會孩子內心的焦慮,急著「催熟」反而讓孩子更「不熟」,以下策略可以參考:

1.爸媽先打招呼

要介紹新的人讓孩子認識前,你先充分和對方寒暄,再對孩子介紹他/她。記得要給孩子一點時間熟悉狀況。也適當地讓對方了解孩子的特質,他人太過主動的親近反而對這類孩子是個壓力,不去注意,孩子反而會比較快主動親近唷!

2.提供安全感

到了新環境,記得要讓孩子跟你有更多親密的時間,當你看到孩子環顧四周對新環境有興趣時,可以慢慢的將它放下。一開始可能先抱著他/她,再慢慢地讓他坐在你的腿上,最後再你腳邊的地上站著。別急著催促孩子適應。

如果孩子還小,提供安全感是首要任務,你可以抱著孩子或握住孩子的手,溫柔地跟孩子介紹現在周遭的人事物,並用令人安心的語氣敘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

》延伸閱讀:給孩子第一套培養社交的美國得獎桌遊

3.提醒互動的大人

提醒將和孩子互動的大人,互動過程會需要放慢速度,並告知對方,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遊戲是甚麼,以便他人和孩子建立關係。

4.事前預告

告訴孩子在接下來的要面臨的新狀況及你要做的事。”我們要去奶奶家,然後會留在那邊吃午餐喔!”即使孩子還不完全聽懂,但都有助於孩子在新狀況下的適應。

5.陪伴孩子,替孩子說明

當孩子感到不安全感時,別急著強迫孩子參與一個新的情境,而是應該帶孩子在旁邊,而你就像是個旁白般,告訴孩子誰正在做甚麼,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其他小孩看起來玩得很開心等等,持續說明清楚現在人、事、物的發展,直到孩子準備好了為止。(這類的孩子很容易過度解讀情境而焦慮,所以你的充分解釋說明能讓孩子以後對情境的解讀更適當。)

6.別幫孩子貼標籤

小心!別幫你的孩子貼上「害羞」這個標籤,讓他人知道孩子只是需要多觀察一下,步調需要慢一些,他需要人家多一些的尊重,如果貼上標籤,孩子也會打從心裡認為自己是這樣,那麼「害羞」這個標籤可是會黏的久一些呢!

7.換新環境前,要先多去認識新環境

如果這類的孩子要上學或換新的托育地方,記得最好在去之前帶孩子到那邊多認識幾次唷!

一般孩子都會經歷對環境極度焦慮的過程,大多數是在8個月左右,也就是我們常稱的「分離焦慮」,有些孩子隨著懂事了,18個月左右時,可能還會再次出現,這時候易親近性較低有時只是個過渡期唷!

慢熟媽媽 VS 快熟小孩:你對新環境的接受度較低,對於孩子的高接受度應該常感到驚奇

這樣的你,是否懷疑:孩子是否太誇張了,對不熟的人也如此熱絡,這會有危險吧!

因此開始出現一堆限制,孩子就被管的莫名其妙,沒情緒也難,以下策略可以參考:

1.讓孩子充分運用感官探索這個世界

爬一爬、走一走、聞一聞、摸一摸……等,不要過度擔心會弄髒,但要記得緊跟在旁注意安全唷!

2.試著去適應孩子的喜好跟著探索環境

例如散步時聽聽自然界的聲音、聞聞植物的味道、嚐嚐不同的食物、堆疊砂石城堡、參與孩子的小團體中……等。

3.提供孩子體驗不同經驗的機會

用各種不同活動、觸感、光線、聲音,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能提升孩子的多元智能。

4.孩子在動作的同時,跟孩子說當下正在做的事

例如”你正在說你好!””你喜歡看著人耶!”

5.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和其他同儕一起遊戲

如公園或親子館。

6.即便孩子是很善於社交的,身邊還是盡量有大人陪伴,以處理一些特殊情況。

例如:

”媽媽知道你很開心看到妮妮,你想要抱抱她”

“但是你有沒有看到妮妮已經皺眉頭,把他媽媽抓的好緊。”

“我想他應該是想說請溫柔一點!”

“何不就跟他說妮妮早安,然後輕輕地跟他拍拍手就好呢?”

慢熟媽媽 VS 慢熟小孩:媽媽和孩子面對新的人或情境都需要一些勇氣

雖然媽咪也是這樣長大,但別忘了,以前的環境和現在大不相同,現在要宅在家裡、少與人互動是比過去容易的多,因此有些小提醒媽咪必須知道。

1.多帶孩子外出

孩子和你一樣傾向避開新情境或人群,儘管如此,每週還是建議至少有五天以上帶著孩子做個小探險,繞不同的路回家、去不同的賣場、不同的公園或其他人多的場合。

2.多花些時間和孩子解釋新情境,並確保孩子在你身邊給予安全感。

“那個小哥哥只是在玩水啦!他覺得潑水,水飛到空中再掉下來很好玩!”

3.帶著熟悉的安撫玩具

孩子偏好玩同樣的玩具,在熟悉的場所玩,因此當孩子要到新的情境時,可以鼓勵帶著熟悉的玩具一起去,或者媽媽陪著一起做能放鬆的活動,例如繪本共讀。

4.分享經驗

可以跟孩子討論你自己的經驗,當你要嘗試新的事物時,你是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舒服感,別擔心你所說的孩子聽不懂,你的語氣和情緒的分享,對孩子而言就是最棒的支持。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