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一語道破女性生存殘酷真相:婚前是水,婚後是鋼
金星曾說:“德國女人只工作,日本女人只帶孩子,中國女人是超人。因為你得工作、創業、洗衣服、做飯、帶孩子、打掃衛生收拾家,照顧公婆、伺候老公、教育子女,對外和諧社會關係,對內和諧家庭關係。”女人是水,但婚後卻被煉成了鋼。
張娜拉曾在一個短視頻裡還原了一個媽媽的日常,雖然全程都是韓語,但並不影響媽媽們看懂其中的心酸和無助。
每天一早醒來,張娜拉便開始連軸轉,給孩子做飯餵飯、收拾家務,整理孩子玩具,連上個廁所都不安穩,剛坐上馬桶,孩子便在門外哭著喊媽媽。
兵荒馬亂地忙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歇下來準備吃口飯,孩子又醒了,張娜拉不得不放下筷子去抱孩子。
孩子發燒,張娜拉一個人帶著她去看急診,而另一邊的丈夫卻在推杯換盞,一條丈夫發來的“我今晚不回去了”短信,讓張娜拉崩潰大哭。
張娜拉演繹的是一個全職媽媽角色,而職場媽媽也並沒因為要兼顧工作,便可以放下家庭。因為你脫下工作裝,踏進家門,仍是一個母親,一個妻子,要負擔起照顧所有人的責任。
網友水水說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次參加一個公司產品發布會,負責統籌組織發布會是她以前的大學同學,發布會剛結束,同學便急匆匆地跑去了後台。
水水到後台一看,同學正從保姆懷裡接過孩子,看著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同學已經來不及避諱,撩開衣服就給孩子餵奶。
原來,同學當天一早就到發布會現場了,沒來得及背奶,所以便讓保姆把孩子抱到活動現場了。
水水不禁感慨“你工作那麼忙還堅持母乳,真是不易。”
同學苦笑道“沒辦法,只能死撐,其實,每一個職場媽媽都恨不得把自己修煉成超人。”
其實,生活中太多像水水同學這樣的超人媽媽,白天踩著高跟鞋演講方案,晚上熬著夜做家務奶孩子,她們努力讓自己變得無所不能,這樣才能既扛得起事業,也顧得了家庭。
為什麼媽媽一直以來都是家庭內外最大的付出者和承擔者?
傳統觀念的影響
相夫教子一直以來都是傳統理念對女人的定位,即便社會發展到今天,女人走出家門去工作,這種傳統觀念卻依舊根深蒂固。
道德捆綁
提到母親,一般會冠以無私、偉大這樣的字眼,潛意識向女性傳達一種理念,為人母為人妻之後要付出。
曾看過一個視頻,一位外國父親在女兒婚後到她家做客,女兒一邊接聽客戶電話,一邊做飯、幫孩子換衣服、收拾家務,父親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女婿呢,全程都坐在沙發上看電腦,而女兒還要負責給他倒咖啡。
父親在女兒忙碌的身影中看到了妻子當年的影子,他這才意識到一個女人對家庭的付出,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而所有人包括女兒自己都在上一輩潛移默化中把這一切付出都視為理所當然。
不懂得放權
很多媽媽成為家庭中最大的付出者,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不懂得放權,掌管一個企業需要放權,同樣在家庭中,一樣要懂得放權。
生活中這樣的現像比比皆是,媽媽讓爸爸換尿布,沒幾分鐘便開始不耐煩了“你有沒有用心學,我和你說過多少遍了,算了,我自己來吧。”
媽媽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沒幾分鐘,又開始不耐煩了“你看你,怎麼那麼大還不會穿衣服,我來吧。”
其實,怕省事走捷徑實行包攬政策,從眼前看,是節省了時間,一個新手爸爸換尿不濕可能要半個小時,而你幾分鐘就搞定了;一個孩子學穿衣服可能要一個小時,而你同樣幾分鐘就搞定了。
但從長遠來看,訓練好爸爸和孩子的技能,卻是一勞永逸的事,他們一旦掌握了這項技能,你以後連這幾分鐘都省去了,你可以安心地敷個面膜,安心地看場電影,當你可以安穩地享受時光時,焦躁情緒便自然會一掃而光。
親密關係淡化
學區房、培訓班、興趣班,生活壓力讓越來越多的媽媽,不得不像爸爸們一樣走進職場,為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而戰鬥。
但一個人可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親密關係的建立同樣需要在這有限時間內汲取,也就是說事業和家庭可以完美地兼顧,其實是個謊言,即便你兩者都可以兼顧,但你勢必要錯過孩子的一些成長瞬間,第一次會爬,第一次會叫媽媽,第一次......
一旦親子關係和兩性關係因為工作而被耽誤,矛盾便會層生,就像很多媽媽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們怎麼一點都不理解我?”
經濟學家Rakesh Sarin和Manel Baucells稱為“最基本的幸福問題”裡介紹一個公式:現實-期待=幸福感。
現實與期待的巨大落差,導致很多媽媽的幸福感不斷降低,甚至成負增長。
如何改善家庭關係,提升媽媽們的幸福感,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
第一,扭轉錯誤的家庭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曾在《社會心理學》裡說,親密而持久的婚姻關係是幸福生活的標誌。也就是說,良好的兩性關係是婚姻幸福的基礎。
所以說,比過度付出更重要的,是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中解脫出來,不要錯誤地將所有的家庭責任全部一肩扛,應該像管理團隊一樣分配家庭中每個人的義務,這樣,媽媽們才能從繁重的家務中解脫出來,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維繫兩性關係。兩性關係和諧了,很多矛盾便會在這種良性氛圍中被化解。
第二,做孩子的建造者而不是掌控者
導演王家衛曾說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對於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如何擺脫對孩子的無意識控制,點擊藍色字體了解詳情?點擊查看“Better更好學院”——《人生贏家路線圖》)
我們面對孩子的無知,不是去全盤地掌控他的生活,代他完成一切,而是要站在一個建造者的角度,去訓練孩子獨立地學習,讓孩子在失敗中汲取經驗,學會成長,這個過程可能會有點慢,但卻是解脫自己、培養孩子良好品格的關鍵一步。
當然,孩子願意聽你的話的前提,需要你付出足夠時間來建立你們之間的信任感。
第三,提高爸爸的參與度和歸屬感
母親十月懷胎,會在這期間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並對孩子的出生滋生期待,但父親卻會對孩子的降生產生恐懼,這種恐懼會帶來一部分的抵觸情緒,也就是說,從孩子出生開始,母親與父親在育兒方面已經拉開了差距。
如此一來,媽媽什麼都知道,便什麼都指點,覺得爸爸這不行那不行,爸爸在長期的否定中不斷降低對家庭事物的參與度,媽媽也因為繁重家務產生抱怨,家庭關係因此進入惡性循環。
但我們在否定爸爸時,其實大多時候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的,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與爸爸的角色、分工、感受都不同,比如爸爸可能對孩子創造力、動手能力的培養方面比媽媽更有想法。為此,不妨提高爸爸對自己擅長方面的參與度。
同時,因為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普遍偏多,所以媽媽與孩子之間會建立一種優於爸爸的親密關係,而且媽媽無所不能地掌控家庭生活會讓爸爸的存在感被不斷削弱,讓爸爸在這種關係中被歸於局外人。
但事實上,兩性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基礎,親子關係只是兩性關係衍生出的第三種關係。為此,應該讓爸爸從局外人角色中盡快回歸家庭,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第四,盡可能讓自己活得愉悅
根據淘寶網公佈的中國人消費大數據顯示,中國女性的錢一般都花費在兒童用品、家具、度假和家庭消費上,而中國男性最常消費的卻是外賣、手機、電腦、車和網絡遊戲。
因為這種過度壓抑和犧牲,會讓媽媽們產生負面情緒,在情緒崩潰時用來操控家人,比如無端對孩子發脾氣,指責爸爸,但事後又會感到內疚,接著通過更多的付出和犧牲來彌補,陷入一邊努力付出,一邊釋放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中。
台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說,從人類演化角度,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編劇廖一梅在寫作《琥珀》時,迎來了自己的孩子。她說,我不認為好太太一定要做家務,我就不會做飯,但我自信自己給家人帶去的東西比做飯更重要。
所以,要明白一個媽媽與保姆的區別,對比窗明幾淨、一桌子好菜,家人們更希望可以看到一個笑意盈盈的媽媽,只有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才能提升家庭凝聚力。
當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家庭問題不斷暴露,幸福感會在焦慮中驟減,但其實,無論人生走到哪個階段,每一個媽媽都值得擁有幸福,只是我們需要不斷調整、改進,這樣才能讓幸福感不斷延續下去。
來源網址:https://new.qq.com/omn/20180723/20180723A0VY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