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堅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讓孩子變得脆弱

你所堅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讓孩子變得脆弱

最近一個小視頻很火,畫面中,小女孩梨花帶雨,撅著小嘴特別委屈地對爸爸說,“你有一個缺點——老是讓我不開心。”

爸爸可不示弱,回應她,“如果不在家裡鍛煉鍛煉,多遇到點不開心的事情,你這樣的抗挫折能力……以後長大了,離開爸媽了就完蛋了,所以要經常讓你不開心。有沒有道理啊?

你所堅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讓孩子變得脆弱

小姑娘禁不住翻了個白眼,說“我可不認同”,還補了一句,“小孩要是老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那樣就不能健康長大了。

你所堅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讓孩子變得脆弱

視頻很短,觀眾們看一看、樂一樂就過去了,但這對父女的交流其實極具代表性。親子教育專家“愛讀童書媽媽小莉”認為,這反映了不少父母對“挫折教育”的認識誤區,那就是——管你高不高興呢,那是後話,不趁小經歷點挫折,將來怎麼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應對人生挑戰?

確實,這些父母所說的其實都是假的“挫折教育”,正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下面我們就談談自己的觀點。

有些“挫折教育”

正在毀掉孩子的自信

物質生活好起來後,很多家庭開始推行“挫折教育”。而主流的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故意”制造點挫折,通過讓孩子不斷嘗試失敗,來激發其潛能。但這種挫折,很多時候卻把孩子推到了父母的對立面,讓孩子失去自信之余,也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

央視主持人董卿就是個從小接受所謂的“挫折教育”長大的孩子。她曾在北京衛視《BTV秀場》對她的專訪中,提到了父親在她童年時期的極端嚴厲:

不能照鏡子,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穿。因為“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主動承擔家務,每天刷碗、擦地。中學以後的寒暑假,都去勤工儉學,因為要磨練意志。

15歲那年,我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十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那種席夢思床墊,特沉,我兩個手抬都抬不動,還要一手抬著床墊,一手迅速地把床單塞進去,然後再把四周疊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兩個房間,別人都去吃飯了,我還在那兒傻乎乎干著。

父親只告訴我要堅持,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天沒亮就去跑步,每天要跑一千米。一個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覺特傻,整個學校的同學、老師好像都看著你,像阿甘一樣。

你所堅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讓孩子變得脆弱

(董卿在《挑戰不可能》節目裡回憶父親對自己的嚴厲時,淚灑現場)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提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形容一種因為反復的失敗而造成的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態。

董卿的父母代表了一類家長——“

我只管發布任務,你完不成也得完成;我只管要結果,你多痛苦也得忍著……”長此以往,孩子要麼徹底喪失自信,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要麼拼了命地完成父母的期許,卻還是一次次對自己失望。

董卿就曾說,自己心理上最難以接受的,是爸爸對自己永遠都不滿意。

“我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飯。因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時間很短,也就吃飯那點工夫。一上桌,他就開始嘮叨,你這個怎麼怎麼樣,那個怎麼怎麼樣,我經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哭。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兒,就是我爸出差了,樂得手舞足蹈,總算有兩天能看不見這個人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要不是父親這般壓力,有董卿出頭的這一天嗎?”這是個可怕的反問,因為它用董卿成名的光環,掩蓋了她兒時幾盡殘忍的經歷,掩蓋了千千萬萬個最終沒能像董卿這般崛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即使降落在一個物質優裕的家庭,也將一直戴著精神枷鎖成長。

你所堅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讓孩子變得脆弱

真正的挫折教育

讓孩子積極處理生活煩惱

其實,真正的挫折教育,從來都不需要主動去制造困難,因為孩子的生活中,已經有無數煩惱了,父母如果能引導孩子正面積極地把這些問題都搞定,已經是大功一件。具體應該怎麼做呢?美國父母雜志專欄作者、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對心理學頗有研究的Aviva Patz給了4點建議:

1、告訴孩子“贏只是一種可能”

有考試就有可能不及格;有朋友就有可能被排擠;聽講了就有可能會忘記老師說過的知識點;好不容易組織一次的野餐,有可能因為下雨而取消;暢銷的玩具,就有可能賣光……別以為只有大人才會鬧心,孩子的生活中也有一大堆不容易的事,這時候,讓他們懂得提前管理自己的期待值,他們才不會當事情一不符合自己的要求,遭遇了點小麻煩,就覺得天塌了下來。

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畫餅,比如參加一個運動項目,就先描述一遍以後他們參加比賽時如果贏了會有多風光……但這時候,和孩子說清楚,“贏得比賽只是一種可能,受苦受累卻是一種必然”就很有必要,就算到時候目標沒有實現,他們也不會感到失落或者被欺騙。趁著這個時候,你還能告訴他們,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給孩子消化挫敗感的時間

和前面提到的“管你高不高興”式的父母相對應的,有另一種家長,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在他們身邊,安慰他們,其實,留足時間,給孩子自己消化挫敗感至關重要。

下次當孩子哭著回家,向你訴說某件事情的時候,記得先問他們:“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然後問他下次能采用什麼方法來改變這種情況。讓孩子真正地思考起來,他們才能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案。不要輕易否定他們的想法,否則你會打擊TA解決問題的熱情和創造力。

你所堅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讓孩子變得脆弱

3、“你真聰明”VS“你真努力”

現在我們已經明確,家長要適時出現,給孩子一些鼓勵,但怎麼鼓勵,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戰勝挫折呢?

有這麼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讓400個五年級的孩子完成一份較難的拼圖,由於拼圖難度太高,兩個組最終都沒能完成。然後,研究人員又讓孩子去完成一個更容易的拼圖,結果,被誇“聰明”的孩子因為沒能完成第一輪的拼圖而倍感受挫,表現比上一輪差了20%,而另一組同學的表現則比第一輪提升了30%。

這說明了,對努力、認真等具體行為的鼓勵,能讓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所以,下一次當孩子們遇到困難,你可以從他們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的一些積極行為切入,給他們信心,比如參加比賽,我們可以說,“你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做了非常全面的准備”、“最近你特別注意調整自己的狀態,看上去效果很好”……

4、鼓勵孩子主動嘗試新事物,而不是讓其上山下鄉、吃糠咽菜

崇尚所謂“挫折教育”的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安排非常多“吃苦”活動,比如這幾年非常流行的上山下鄉、吃糠咽菜,但孩子往往只對好玩的或者他們擅長的運動感興趣,如果他們因為“吃苦”而耽誤了自己主動發掘、嘗試新事物,他們會失去很多開闊視野的機會。

還是那句話,挫折是生活的主旋律,我們沒有必要主動給孩子“添堵”,鼓勵他們去嘗試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會更有內在的動力,去堅持到“放棄我也不後悔”的那一刻,他們才能不斷刷新自己的記錄,收獲真正強大的內心。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