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不是處罰!別再教「不乖,就去打針」

很多孩子害怕打針,每次帶孩子去醫院或診所打針,事前事後都要花好多時間跟孩子奮戰好久;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害怕、不喜歡,來自於我們的教養方式及溝通出了一些問題:

一、媽媽保證不會痛,很快就結束了!

帶孩子打針時,大家一定多少連哄帶騙的經驗:打完針就帶你去買零食、買你愛吃的甜點、給你一張貼紙……然後再補上一句:「打針不會痛痛喔!馬上就結束了,要勇敢喔,你最棒了!」結果一打下去,完全不是大人所講的那樣,這種被「欺騙」的感覺,會讓孩子覺得早知道就不要相信你,下一次就會更抗拒。

二、把「打針」拿來當恐嚇孩子的工具

還記得有一次,我帶全家人逛賣場,經過玩具區時,看到一個4歲的小男生,站在原地賴著不走,媽媽怎麼哄都無效,最後媽媽很生氣地說:「再不乖乖聽話,我就帶你去打針!!!」結果孩子哭得更傷心,這樣的經驗,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打針是一種處罰,我不乖、不聽話就要去打針,那我很乖的時候,為什麼又要來打針?

三、激將法讓孩子更退縮,更適得其反

為了鼓勵孩子勇敢,有些爸媽會跟孩子說:「你已經不是小baby了,不應該這麼膽小,要更勇敢呀,你看人家弟弟、妹妹打針都沒事!」、「只是打個針,你也要哭,又不是小baby怎麼這麼愛哭!」如果你以為,這樣子的說法會讓孩子更有勇氣,那你就錯了。不管孩子多大,就連我們大人,也有害怕、不喜歡的東西。這樣年齡的比較,會讓孩子更有理由:反正我就是害怕、就是膽小,你們講100次我也不會比較勇敢。 

四、大人比孩子還焦慮緊張、害怕

在醫生、護士準備幫孩子打針的時候,有些爸媽會全場盯緊,一下說這個角度太偏、位置不對;針不是打自己身上,卻比小孩更緊張,當大人的不安情緒越多,孩子就會更不安。

幫助孩子克服打針的有效三步驟

步驟一:事前預告

很多父母害怕讓孩子知道要打針,但是事前如果好好溝通,完整預告他為什麼要打針,以及要打針的好處,並誠實告訴孩子打針的感覺,可以幫助孩子減緩焦慮,你可以跟孩子這麼說

(1)打針是為了要保護你的身體,讓身體住進小戰士、小英雄,打敗壞壞的病毒。讓你不生病感冒,你也不喜歡生病,生病了就不能出去玩了對不對?

(2)媽媽以前也有打針,我也覺得會有點痛痛的不舒服,但是醫生跟護士姊姊的技術很好,很快就打好了,休息一下就不會痛痛了喔!

以孩子的語言,幫助他瞭解原來打針是為自己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訴他爸媽也有經歷過這種感覺,強調醫護人員的專業,有助於孩子卸下心防。

步驟二:當下陪伴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器具、陌生的大人,會讓孩子極度沒有安全感。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務必要有耐心,不要太過催促或默不吭聲;可以請孩子挑一個喜歡的玩具、玩偶陪他去打針,藉以轉移他的注意力。

步驟三:找到勇氣

生活中的恐懼,多半來自不認識、不瞭解、不熟悉。當孩子克服一件事情,即使過程中有任何的不順利、或產生負面情緒,至少他還是完成、做到了。這時候,我們就要適當提出獎勵,正向鼓勵,是孩子勇氣的最佳養分。▶︎延伸閱讀:50個孩子必問的問題及生活常識小百科

帶孩子打針,打完針到底要不要揉?

從出生後到6歲以前,需要接種很多疫苗,降低傳染性疾病的風險,還可提升對抗病毒的免疫保護罩。但是打完針,有的時候護士說揉一揉可以讓寶貝不那麼痛,但有時卻又說不能揉,「揉」這個動作,到底可不可以做呢?對孩子來說,真的能減輕疼痛嗎?

打針:揉一揉跟壓一壓,二者大不同!

打完針要揉還是要壓,一個很簡單又重要的觀念:有些藥物(像:一般感冒生病時,需要儘快發揮藥效的治療性注射),就會建議用「揉」的方式,將它快速散開、發揮療效。

疫苗型注射,都需要時間緩慢吸收、長期防護,若用揉的方式,很容易紅腫、發炎,所以不論是施打流感、五合一等決大多數的疫苗都要用「壓」的,亦助於止血凝固。 

雖然小孩體質因人而異,對疼痛的反應程度不一,但不論用押或揉的方式,基本上都無助於舒緩疼痛唷!建議孩子打針後,在診所或醫院至少待15分鐘,不要馬上離開,以免發生任何過敏、嚴重不適等情形,有醫護人員處理。 

有些小朋友,接種疫苗後,會出現瘀青、紅腫、產生硬塊等不良反應,可用冰敷解緩不適,2~3天內即慢慢緩解。另外,有些小孩會有發燒、心因性疾病、過敏反應,爸媽都不要太過緊張,除非高燒不退、嘔吐不停,就要立刻帶去看醫生。

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臺灣日本腦炎流行季節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病例高峰出現於6-7月。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日本腦炎病毒是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染,如果被帶有該病源的蚊蟲叮咬,潛伏期約5至15天,大部分是沒有症狀的;少部分的病患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嚴重者則會出現急性腦炎、精神、神經性後遺症,甚至死亡(致死率為20~30%)。日本腦炎的恢復期較長,所造成的神經性後遺症包括語言障礙等,精神性後遺症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