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睡前半小時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一位小男孩練習寫字時,寫著寫著,眼睛飄向了窗外,看著天上的白雲發呆。
媽媽批評小男孩不專心,小男孩一臉無辜地說:「我的眼睛生病了!」
媽媽問:「眼睛什麼病?為什麼我不知道?」
小男孩:「斜視病,突然得的!」
媽媽:……
經常有爸媽留言說,他們家的孩子很容易分心,專注力不好。比如前一秒還在專心玩積木玩具,一轉眼就玩起了腳踏車;比如專心畫畫,冷不防就吃起了零食;又比如專心練琴時,一不留神就坐到了地上玩過家家玩具……
為什麼小朋友的專注力如此差?除了跟大腦發育未夠完善的原因有關外,很多家庭日常養育孩子的細節也有問題,比如孩子過多地看電視。並且,從科學的角度,幼齡孩子想提高專注力也是有辦法的,其中最簡單的是每晚睡前花半小時親子閱讀,這也是常常被無數父母忽視的「小事」。
睡前儘量別看電視,而是做這件事
有數據表明,60%以上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為1小時以上,部分孩子甚至達到了每天3小時,毫無疑問這是有害的。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的大腦有兩種波,一種叫阿法波(alpha waves),跟催眠有關;一種叫貝塔波(beta waves),與理性思考和專注有關。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曾經建議,當孩子們在學習和閱讀習慣還沒養成之前,最好不要讓孩子看電視為妙。
跟看電視相比,孩子睡前親子共讀,卻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自制力。
2010年,日本科學研究生院的兒童學家Shohei Ohgi和同事曾經有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時,孩子大腦的前額葉部位得到刺激。長期下來,經常親子共讀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認知能力,以及自制力和專注力也會比較好。在研究中,Ohgi也曾經把圖畫書製作成影片讓孩子觀看,給孩子帶來的大腦刺激效果卻比簡單的親子共讀差很多。
去年,我認識了一位6歲的小女孩。她從1歲開始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平時她的爸爸媽媽都在其他城市上班,節假日才回來陪她。所以小女孩不僅缺乏親子共讀和閱讀繪本的環境,再加上她的奶奶精神狀況不是很好,小女孩從很小開始,晚上她的奶奶也很早就睡覺,為了避免孩子吵鬧,便讓孩子看電視。小女孩每天晚上常常是看電視看累了,就在電視機前面的椅子上睡著了。後來,小女孩的專注力比同齡人差很多,比如她有時在學校上語文課會若無旁人地唱歌,比如有時吃飯吃了兩口就睡著了……甚至有一次,小女孩在講台上演講,莫名其妙地就吃起了零食。
「電視」在她的腦瓜裡放進了專注力的小惡魔,後來她的媽媽把她接到身邊,培養親子共讀的環境,情況在慢慢好轉,卻又難度重重。這便是幼兒說常常說的,很多父母犯錯後需要十倍的精力彌補,效果還很差。
疑問:聽手機上的語音故事,能實現親子共讀的效果嗎?
手機上的兒童語音故事盛行,經常有父母留言問這方面的問題,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也常常是「聽手機上的故事語音,能替代親子共讀嗎」?科學的答案是:不能。
在看到這些父母的問題時,我總會想到一個情景——芬蘭是世界上圖書館密度最大的國家,才500多萬人,便有800多家圖書館,12600多個流動圖書館,甚至每位寶寶一出生就會收到育嬰部門的親子閱讀的啟蒙繪本,這也是寶寶人生的第一本書。芬蘭的父母也重視親子閱讀,在家裡不僅設置閱讀區,每晚還有家庭閱讀時間……為什麼人家要如此大費周章?打開手機聽一聽語音故事不就解決了?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語音故事完全不是親子閱讀,也缺乏「互動性」。什麼是「互動性」?即媽媽與孩子間的互動性語言和肢體語言的交流。舉例來說,作為父母,我們在給小朋友講故事或讀繪本時,常常不僅有故事情節的重複講述,還有提問,甚至配合動作表情也是常有的事情,這些細節互動,不僅方便孩子理解,也能幫助孩子對故事情節的思考。而手機上的語音故事,無論講述者的聲音多麼生動有趣,卻由於缺乏了「互動性」,孩子不僅不容易理解,也不利於孩子思考,對於越年幼的孩子越是如此。更嚴重的,語音故事還可能會帶來孩子對真實閱讀的惰性。
另外,幼兒說也說過,孩子聽爸媽的聲音跟陌生人的聲音是不同的。美國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家Daniel A. Apams也說過,跟陌生聲音相比,父母的聲音尤其是媽媽的聲音,能更強地激活孩子大腦的多個腦區,促進大腦的成長和發育。所以,在幼齡孩子聽故事讀繪本上,父母們別偷懶,最好不要輕易假手他人,也不要把手機的故事語音當成孩子的「故事保姆」。
閱讀的「馬太效應」,誰獲得誰便是幸運孩子
我有一位老師的孫子,今年剛好5歲,已經每周3本厚厚的世界名著的閱讀速度,是旁人眼裡的「小書蟲」。小傢伙從3歲起,就養成了每天睡前必須閱讀的習慣,當然他們全家人都愛閱讀,晚上常常是他們的家庭閱讀時間。小男孩在閱讀的初期翻無字書,後來覺得無字書太簡單,便看有字書,還主動學會了查字典……如今不僅說話伶俐,認字量驚人,他和奶奶也是圖書館的常客,專注力比很多成年人還好,有時能一個人翻書大半天也不覺得累。說到底,他獲得了閱讀的「馬太效應」。
閱讀的「馬太效應」,是教育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Stanovich)提出來的,他在研究中發現,那些越早養成閱讀興趣的孩子,不僅未來的閱讀量成倍量增長,他們知識的積累也超越同齡人,達到了「小時候閱讀多,長大閱讀更多」的知識積累效應,將有益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和成就。
所以,想讓孩子的專注力好,親子共讀是最簡單的方式,也是一種讓孩子受益無窮的途徑。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