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女嬰「全身長斑」高燒不退,救護車剛到現場,突然猝死離開人世
孩子是媽媽的天,是媽媽的寶,捧在手心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尤其是當寶寶生病以後,做媽媽的更是寧願用自己的生命去承擔這所有一切的苦難。然而,卻有這樣一位媽媽,因為自己的無知,卻害死了自己僅僅6個月大的女兒!
珂珂是今年4月份出生的,是一個早產兒,照理說家裡人應該對她更加疼愛才對,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奶奶聽說生了兒媳生了個孫女,產房門外扭頭就走,愣是一天都沒照顧她們母子。
珂珂媽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每到晚上總是默默流淚。好在珂珂很乖,基本都沒怎麼大哭大鬧過,她一個人照顧女兒也綽綽有餘。
直到珂珂6個月的時候發燒了!媽媽本想立馬去醫院的,卻被婆婆阻攔了!還說去醫院浪費錢!燒麼自己總會退下去的!
她心想婆婆說得也沒錯,反正自己這次有經驗了,應該能照顧好女兒。一開始,珂珂高燒到了39.5度,想起醫生的話,媽媽就給她吃了點退燒藥,果然珂珂的燒很快就退下去了。尤其第二天起來,珂珂的精神很好,媽媽就這樣一直反覆給她使用退燒藥,根本沒把問題想那麼嚴重!
四天後,珂珂的高燒還是反覆無常,媽媽想著最多也就5天應該會退下去吧,等熬過了今晚再去醫院也來得及!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當天凌晨,
珂珂臉色發白,全身起斑,呼吸微弱地哭著……媽媽這時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立馬叫了120緊急就醫。
可上天並沒有垂憐這個可憐的孩子,她還沒坐上救護車就突然猝死了!最後通過醫生們的診斷,根據珂珂發病的癥狀,大家一致認為她得了「川崎病」,只是就醫太晚,孩子冠狀動脈炎伴動脈擴大、血栓梗塞,才導致了她直接猝死!
媽媽得知這個消息,悲痛萬分,若不是自己當初的自以為是,還聽信了婆婆的話,怎麼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她才來到這個世上6個月,就這樣離開了……可現在,再多的懊悔,也換不回這條鮮活的小生命了!
小兒發燒5天以上,要小心川崎症!
小朋友如果發燒不退,而且長達5天以上,就要考慮是否罹患了川崎症。川崎症很容易和猩紅熱混淆,因為臨床上有許多相似的症狀。這兩種病如果即時治療大部分會完全康復,但若拖了一到兩天,結果就可能不同,有時候甚至會產生永久的後遺症。雖然它們都會引起發燒和紅疹,但還是有不同之處可以鑑別,所需的治療也完全不同。
#為何發病@川崎病: 原因不明,目前傾向認為和免疫系統出問題相關,不具有傳染性。
@猩紅熱: 感染A群鏈球菌引起。
#哪些年齡層容易發病?
@川崎病: 好發於5歲以下小孩,以6個月至1歲的嬰兒比例最高。@猩紅熱: 多在3到5歲以上小孩,好發年齡為3到10歲。
#疾病有哪些表現
@川崎病: 診斷條件需要持續高燒超過五天,並包括以下5種症狀的其中4種以上。(1) 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2) 口腔黏膜,嘴唇鮮紅乾裂出血,舌頭表面有草莓舌變化,喉嚨紅。(3) 非化膿性單側頸部淋巴腺腫大。(4) 身體軀幹出現多型性紅斑,包括肛門周圍的發紅與落屑卡介苗注射部位周圍的發紅。(肛門及卡介苗注射處的變化,大都很早出現)(5) 手掌與腳掌發紅腫脹由手指與腳趾尖端開始的脫皮。若只有高燒及2到3種的相關症狀,但超音波已發現冠狀動脈病變,可診斷為非典型川崎病。
@猩紅熱: 和川崎病一樣可能出現發燒、喉嚨紅、草莓舌頸部淋巴腺腫大手腳脫皮卡介苗接種部位發紅,以及肛門周圍脫皮但它的疹子和川崎症較不相同。猩紅熱是由A群鏈球菌引起,一般來說,家裡或學校同學中,也可能有人感染。相反地,川崎症不會有這樣的現象,通常只有單一案例。此外,猩紅熱可能在扁桃腺出現滲出液,但川崎症幾乎不會有。
#兩者疹子有所不同
@川崎病: 疹子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分佈與形狀,可以是紅斑、丘疹、大片的潮紅、或像是蕁麻疹般地鼓起,但是不會有水泡。
@猩紅熱: 身體會出現紅色的丘疹,主要位於軀幹、頸部、四肢、及身體皺摺處疹子為細小的紅斑,可以變成大片的潮紅,有如被太陽曬傷一樣。疹子摸起來粗粗的,像是砂紙一樣。前額與臉頰潮紅,口周圍看起來較蒼白腋窩、肘窩、膝窩及腹股溝等處常會出現較紅的線條。
#怎麼治療
@川崎病: 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治療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可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使用阿斯匹靈則是為預防血栓產生,若已產生冠狀動脈瘤,則須吃阿斯匹靈直到完全恢復。
@猩紅熱: 使用口服抗生素10天。使用適當抗生素後,48小時內就會退燒。#有哪些併發症@川崎病: 冠狀動脈病變、心肌發炎,以及心包膜積水。@猩紅熱: 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鼻竇炎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以及腎絲球腎炎。
#會完全治好嗎
@川崎病: 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的機率,如果已發生冠狀動脈瘤,則需要長期追蹤治療。如果冠狀動脈僅輕微擴張,或只是小的冠狀動脈瘤,90%以上1到2年內都會完全恢復;但若為大的冠狀動脈瘤,則幾乎不會恢復,甚至會形成冠狀動脈狹窄。極少數個案會復發。
@猩紅熱: 經完整且即時的抗生素治療大部分都會好,目前已不算是可怕的疾病。但若治療不徹底,有可能產生風濕性心臟病及腎絲球腎炎,必須特別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