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我們心裡一共住著許多自己!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約哈裡研究,他認為一個人其實有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就是我們了解自己的窗口,所以這個理論被命名作約哈裡窗口模式。

約哈裡窗戶理論

四個窗口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道

別人知道

1.開放的

2.盲目的

別人不知道

3.隱藏的

4.未知的

 按照這種劃分,一個人有四個我:

1.自己知道的,橫坐標,別人知道的,這個是開放的領域,就是開放的我。

2.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是盲目的我

3.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是隱藏的我,

4.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是未知的我。

第一個開放的我,指的就是你身上,別人知道,自己也知道的部分。比如你的這個興趣愛好,家裡面人都知道,你的伴侶,你的孩子,你的朋友都知道。那麼這塊就是開放我。

第二個隱藏的我,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這是我想刻意隱瞞的部分。比如這個信息我要讓別人知道的話我會難堪的,舉個例子,我曾經跳槽過13次,我覺得給別人說我老跳槽挺丟人的,所以我把這部分都隱瞞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分隱私的東西,那隱私的部分代表的就是你隱藏的我的那部分。大家可以考慮下,隱藏的這部分是多了好呢?還是少了好呢?

第三個盲目的我,是自己不知道,但別人知道的領域。打個形象的比方,比如我臉上沾了點東西,我自己不知道,但是別人看到了,這就是我的盲區。再比如,我這個人從來不麻煩別人,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別人告訴我說,某某某我發現了,你從來去某個地方咱有同學在那兒你也不找人家,為什麼呀?你是不是怕麻煩別人啊?我這麼一想,是這樣嗎?別人來北京我邀請大家來找我,但是我去別的地方,能不見就不見,能不透露我的信息就不透露,因為我不想麻煩別人,可能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一點出來我才發現。再比如有人發現說,你怎麼一有陌生的男人在,就活躍無比,是嗎,我怎麼沒發現呢?類似的這種就是你不知道,你自己是盲目的,但是別人知道,那麼這個就是盲目的我的領域。

最後一個未知的我,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用心理學的概念解釋,就是我們的潛意識。舉一個例子,某位男士平時出了名的膽小,還怕老婆,結果有一天他在大街上遇到有一個壞蛋搶了一個老太太的包,他卻去幫忙了。不可能吧?大家全部都出乎意料。然後再問他自己,他說自己也沒想到:是啊,我當時怎麼就做出了這樣的事呢?他自己都不知道,別人更不知道,這就是他潛意識層面的某種需求的暴露。

那麼,除了這樣積極的一面之外,還有我們可能因為童年跟母親的某種關係,或者跟家人的某種關係隱藏在我們的內心,這個關係給你帶來的是不愉快的情感,我們壓抑在內心深處。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個敏感的灶點,平時沒事的時候啥事沒有,但是萬一跟老公交流時候哪一句話,哪一件事不小心碰了,我的氣一下就出來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都嚇一跳,這是怎麼回事呢?

再比如對孩子,我就想限制他吃巧克力,我找了一堆的理由,對牙不好,孩子小哪能吃那麼多,所以我就限制他吃糖,吃巧克力,吃種種零食。孩子一吃我就生氣,我就去控製他,我就焦慮。為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你小時候是不是沒有得到過這種盡興地吃這些零食,巧克力這樣的快樂?所以一旦有人有機會得到這樣的,你就會焦慮,就會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限制他。而你沒有得到過,恰恰是因為早年可能媽媽跟你的關係,她對你的控製,她的對你的種種要求,導致你在某些方面沒有獲得過滿足。所以當你的孩子想在這方面獲得滿足的時候,你就會控製他,控製完了你又會隱隱地焦慮,你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或者說你內心潛意識裡告訴你自己,他這麼做不可以,因為我自己都沒得到過,那為什麼你要得到呢?

我今天想跟大家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試試看,看能不能把開放的我,隱藏的我和盲目的我盡量地擴大,把未知的那部分,通過覺察去把它盡量縮小。

自我的部分擴大得越多,了解得越多,無論是你自己還是他人對你了解得越多,心理學裡有一個詞,叫做成熟度就會提高。成熟度的提高就會導致你看待問題,看待自己就不會像原來那樣單一,那麼狹隘,不會讓自己那麼難受。

而這個未知的部分,很神秘,如果大家能夠用前面我說的拿出一種白紙寫下自己的需求這麼做,如果你能通過這樣的一些方法有一些覺察,那你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你能有覺察,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就很好了。如果你想解決它,怎麼辦?兩個途徑,一個就是把它開放出來,告訴你的老公,或者告訴你信任的人,或者告訴你那幾大護航艦裡的某個領域的人,你說我有這樣這樣的一個問題,我該怎麼辦呢?聽聽大家的意見。

大家記住,未知的部分,只要覺察我們就會說問題解決了一半。

就像一個媽媽,他有了孩子之後,跟丈夫的關係一度出現矛盾。怎麼回事呢?這個媽媽隔三差五就要讓爸爸把錢帶回家,這個爸爸隔一段時間往家帶一點錢,這個媽媽情緒脾氣就好一陣子。時間長了這個老公就覺得,你竟然是個這樣的人,你的眼裡只有錢嗎?給你一點錢你就高興了,幾天不給你就生氣。這個媽媽也發現了,她對我說,真的老師,老公拿回來錢我就會舒服,我就會覺得真好。

是的,大家見了錢都會高興的,但是這個媽媽到底是什麼問題呢?最後她就通過回憶自己小時候,覺察發現,小的時候她家裡很窮,這個媽媽和父母之間的安全感不足,導致這個媽媽唯一的安全感的來源就是,當自己手裡有一點錢之後,當他的家庭慢慢有了點錢,家庭成員關係融洽了,媽媽也不那麼傷感了,她就覺得錢跟安全感畫了等號。所以當老公給她帶回來一點錢,她的安全感立刻得到了滿足,她把這塊未知的部分,認認真真地和老公平和地交流,告訴老公她的需求之後(跟自己最親的人交流,一定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指責,不抱怨,不越界,用這樣的方式來跟對方交流),當她把未知的部分說出來之後,就成了公共的部分、開放的部分,他的老公就理解了:老婆原來要錢是這樣,影響到你的安全感。好,我知道了。這樣起碼就對老婆不再生氣了。

這是針對未知的部分的第一個途徑,就是自己覺察之後,告訴身邊的人讓它成為公開的部分,然後獲得支持理解。有些東西我們有覺察就很棒,解決不解決都沒關係的,不影響你的生活質量,就像上面這個例子。

還有一些部分,我發現了之後我難受,我一定要解決,而我身邊又沒有什麼人能給支持,怎麼辦?找專業的人士求助。五大護航艦裡,有一大護航艦就是社會支持系統,一定要會用。

感興趣的媽媽,如果你發現你的確在這些覺察上有問題,你想深入,我建議你,一定要找專業的人士去深入,這個東西一旦打開,縫合是必須的,你不能看一些文章什麼的,把自己打開瞭然後不去管,那會更影響你的生活。

總結一下:

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是早年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段關係,如果真的有什麼問題,可以按照我剛剛說的方式問問自己,「我有哪些需求,我覺得不能滿足自己?」然後在紙上羅列一下。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