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決策力的方法
很多家長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整體來說,美國孩子未必比中國孩子聰明,但他們無論是文化差異,還是教育理念的不同等 ,在長大過程中,有一件事卻是家長、老師和社會都非常關注的,那就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以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即獨立思想和自主選擇的能力。
同樣,今天我們再談論孩子FQ(財商)、EQ(情商)等的培養過程中,獨立意識與選擇力,成為這些“商”的最大公約數。
引導孩子不斷觀察真實社會,通過觀察日常的各種現象,分析背後的規律,從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選擇能力和決策能力,這種習慣的養成,是一種重要的軟實力。
少年商學院今天就推薦3個輕松有趣、深入淺出的短視頻,對應三個不同的經濟學現象,適合分享給孩子學習,知道自己每次選擇背後的邏輯,才能不怕做選擇,提升決策力。
不是越多越好
想象一下,你參加了一個游戲節目,通關後有兩個獎品可以選擇,分別是一顆鑽石或是一瓶水,這個時候,選擇一瓶水吧——你可能會覺得我傻了,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鑽石。
但是如果咱們換個場景呢?假如你已經在沙漠迷路了好幾天,嚴重缺水,這時,有一顆鑽石和一瓶水,你會怎麼選擇呢?
不值錢的水,成了無價之寶——這就是價值悖論(Paradox of Value)。點擊下方視頻觀看這個悖論怎麼影響我們:
價值悖論的例子,生活處處可見。舉個例子,一天,你去買了一份報紙,這個時候,商家為了促銷,就告訴你,第二份報紙半價哦,那你會買嗎?肯定不會——因為雖然表面上,第二份報紙便宜了,你賺到甜頭了,但它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這個時候,即使是半價,也是花了冤枉錢(當然,還可以把第二份報紙轉手賣出去,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總而言之,不考慮前提下決定,都是耍流氓。
便宜沒好貨?!
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會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點擊下方視頻,看我們是怎麼被影響的:
曾有研究人員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們分別給實驗參與者發了“止痛藥”(不是真的藥)。
並對他們進行微量電擊,當參與者被告知藥物只要10美分的時候,只有61%的人覺得疼痛得到了緩解。
但如果告訴他們這個藥值2.5美元的時候,一共有85.4%的人覺得疼痛得到了緩解。
這種現象,被稱為“心理安慰”。比如買衣服,一模一樣的兩件衣服,放在兩家店,我們往往會覺得,售價更高的那件,質量更好,穿著更好看。其實可能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在消費的時候,要考慮產品的性價比,而不是盲目消費,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什麼是最“好”的決定?
但歸根到底,做任何決定時,我們都要關注自己最終想要實現的目的是什麼?用經濟學的詞來說,就是“價值最大化”。點擊下方視頻即可觀看:
視頻介紹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叫“囚徒困境”:
有一天,兩個賊被抓進警察局,警察知道他們可能犯下更大的罪過,但又沒證據,於是他們被分別隔離開來審問,他們彼此之間不能交流。警察給了他們兩個選擇:
1、如果供認你的搭檔犯了罪,你就可以無罪釋放,你的搭檔則要坐三年牢。
2、如果你保持沉默,但你的搭檔出賣了你,你就得坐三年牢。
這個時候,嫌疑人的心理就很復雜了。如果他們都保持沉默,警察就只能依照現有的罪名,分別關他們一年。但是,由於被分開審訊,他們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為了保證自己的價值、利益最大化,他們絕對不會選擇沉默(如果搭檔供認了自己呢?),而傾向於選擇背叛對方。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非常多“囚徒困境”的現象。比如說有好幾家電視機廠商,同時推出自己的產品,最有利於所有人的做法,就是大家坐下來,簽個君子協議,保證不惡意降價,爭搶對手。
這時候,大家就成了前面提到的“囚徒”——當A和B在這頭商量著“好,我們不降價”時,C可能已經拋出降價套餐了!為了保證自己不處在被動位置,所有廠商都會選擇,對自己來說最保險的做法——降價。最後,所有人都吃了虧。
所以,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我們當然要考慮合作、協商,但也要理智地分析,自己最想要達到的效果是怎樣的——然後最大化地實現它。